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闲话电影』艺术之家
我在故宫修文物(三):唐三彩马,埋藏在地下的千里良驹。

我在故宫修文物(三):唐三彩马,埋藏在地下的千里良驹。

作者: 尘余 | 来源:发表于2017-01-23 18:46 被阅读0次
    我在故宫修文物(三):唐三彩马,埋藏在地下的千里良驹。 唐三彩是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一种盛行于唐代的彩釉陶器。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唐三彩马一般作为随葬品,在唐代非常盛行,可以多方位的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从现存三彩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师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不仅使三彩马,在外形上做的十分逼真,而且充分发挥了艺术想象力,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使马的内在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在故宫修文物(三):唐三彩马,埋藏在地下的千里良驹。

    以上一段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关于唐三彩马的介绍,其实在唐代并无“唐三彩”这个称号,在史料上也无记载。“唐三彩”这个名字最早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在陇海铁路修筑时期,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因为施工损坏了一批唐代墓葬,进而发现了大批的彩陶陪葬品,因其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并由专家研究鉴定为唐代的彩陶制品,而命名为“唐三彩”。

    而在一大批的唐三彩陶品中,尤其以唐三彩马最受瞩目。一方面是由于其外形艺术造诣高,不仅将马的形态和驰骋的英姿刻画地逼真生动,同时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将马的精神面貌描绘的栩栩如生。 唐三彩马虽强健有力,但马尾却短小精悍。除了一部分艺术创作的原因外,也是由于三彩马是整体烧制的,尾巴太长不仅不易于与马体连接,在运送或搬运的过程中也容易折断。同时古代因为有打马球的运动,修剪马尾可以防止尾巴缠绕在一起。所以除了艺术创作,也是有现实来源的。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影片中,陶瓷组的王五胜老师正在修复的这匹唐三彩马,就是一匹没了尾巴的马,为了给这匹马从新做一只新的尾巴,他还专门到陶瓷馆里去研究现有的三彩马的尾巴,找点灵感。我们可以看到在陈列的玻璃柜里摆放的三彩马的尾巴大多是短小的,只是形态各有不同。

    我在故宫修文物(三):唐三彩马,埋藏在地下的千里良驹。

    古人不仅有修剪尾巴的习惯,有的还会修剪脖子的鬃毛,比如三花马。三花马是唐朝的一类名贵马种,因为它的马鬃被修剪成三垛形而称为三花马。它是从西域地区引进到大唐的,这种马体格健美,品种优良,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就有一座精美的唐三彩三花马,它出土于乾陵懿德太子李重润的陪葬墓中。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儿子,也是武则天的孙子。

    据记载,李重润是因为在宫中与永泰公主议论武则天情人的事,被武则天杖杀。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导火索,更多的则是因为李重润作为太子会威胁到武则天当皇帝的企图,所以李重润成了这场政治的牺牲品。武则天去世后,李显称帝,厚葬了懿德太子,而且因为知道太子身前喜欢三花马,但苦于当时的政治背景危机下只能远远观看,却从未乘骑过,便做了三彩三花马作为陪葬,以了却太子的心愿。

    我在故宫修文物(三):唐三彩马,埋藏在地下的千里良驹。

    唐三彩马作为陪葬品如此盛行,跟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唐代打马球、赛马等马上运动在当时非常盛行,甚至连女子也会骑马狩猎。除此之外,唐朝初期的对外战事,盛唐时期由于地域辽阔建立的馆驿制度,也需要大量的马匹来运送往来。历史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给杨贵妃运送荔枝,靠的也是马匹。朝廷更是设立牧马监来管理和培育优良马品。

    所以使得在唐代饲养马匹的品种和数量,成为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而用唐三彩马陪葬,同样也能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如果一座墓葬中,有三彩马出土,那就说明墓主人不是普通百姓。虽然唐代厚葬之风盛行,陪葬物品众多,但也会因为身份和官品的高低有所不同。其中对随葬的三彩器就做了这样的规定:“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并规定各种器物的高度在一尺之内。但其实,据考古发现许多陪葬的三彩马都超过了一尺,足以见得就算是明文法度也不能阻挡当时的人们对它的喜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故宫修文物(三):唐三彩马,埋藏在地下的千里良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wa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