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岭
副标题: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0
我的反思
- 目标不再定得过高,讲究弹性;
- 学以致用,学习--输出--改变;
- 早冥读写跑是实操性很强的成长之路;
- 每日反思,打磨个人认知晶体;
- 创造。
行动计划
- 工作日:每周至少一次
a. 早起 7点左右,散步+听书/聊天 OR 冥想/阅读+计划
b. 晚9点锻炼,带孩子跑步 OR Keep
c. 10点半准备休息 - 周六分工带孩子,每人2~3h时间思考写作输出作品,每周一篇
- 周日陪家人,聊天OR 活动 OR 出游
内容概要
本书不仅解读了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刻意练习等基本概念,还在自控力、专注力、行动力、学习力、情绪力等具体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等必备习惯的养成)上提供可行方法。
核心是实践与改变。
大脑构造
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三重大脑.png
理智脑:高级,但力量弱小
-
进化历史时间不同
image.png -
发育成熟时间不同
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大致分别在2岁、12岁、22岁左右成熟。 -
神经元细胞数不同
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 -
运行速度不同
本能脑和情绪脑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目光短浅、即时满足,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焦虑的根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耐心倍增器:时间的复利——认知复利曲线,积累到拐点以后飞速增长。
舒适区边缘
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 持续在拉伸区行动
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 关注改变量
改变才是目的
权重比对.png
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潜意识
终身学习,因为掌握的工具越多,认知能力越强,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强。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
- 认知模糊来自内部,而情绪模糊来自外界。
-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 “熔断不读书法”
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进行反思: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元认知
-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元认知的维度.png理智脑的战斗力其实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侧重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即我们在校学习时主要锻炼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元认知能力。
Focus:停下来,先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
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一定要在选择节点上多花“元时间”。
对模糊零容忍。
- 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专注
- 深度沉浸:让感受回归行动
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
-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心流通道.png
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刻意练习四要素.png
- 自我审视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学习
- 匹配
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
特征: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底层概念/规律: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成长是必然的,速成是不可能的。
目标:
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
提炼目标——找各环节要点,设置里程碑,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牵引
专注:
关注点越多、越细致,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提升的效果就越明显
发现和收集那些要点,也就是每次行动的小目标
反馈:
主动获取反馈:自我测试、反思、错题本
拉伸:
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
和时间做朋友
- 深度
学习金字塔——主动学习,阅读金字塔——实践、输出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
如何深度学习: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
关联
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世间最伟大的哲思蕴藏在万事万物中。
常说一句话:
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不找出5个现象他是不会罢休的。
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差异,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只学让自己触动的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有效关联
- 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
- 在需要的时候能提取出来
-
在生活中经常练习或使用
有效关联新知识.png
打卡
误区:形式化、动机转移;任务心态、效能降低。
策略:用记录代替打卡;设下限,不设上限。
-
反馈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学习的发动机.png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要有作品意识
·教是最好的学;·用是最好的学;·输出倒逼输入;·请用作品说话
锁定价值—打磨作品—换取反馈
-
休息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高效学习区对比.png在拉伸区练习,专注效率最佳.png 将学习难度控制在拉伸区范围内.png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循环往复
刻苦,是一种宏观态度,轻松,是一种微观智慧。
行动
-
增强回路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png
起床后我们能刻意避开轻松和娱乐的吸引,先去读书、锻炼,或者做些重要的工作,精力就会呈聚合状态,并自动增强。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这个秘密适用于所有人。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距离太远,看不清目标.png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走近了就能看清目标.png把技能学习路径和认知学习路径结合在一起
技能学习路径和认知学习路径.png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
情绪
-
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稀缺心态,让人变笨
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焦虑程度最高的其实还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群体。这个年纪的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们正好处在人生的三个关口:一是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关口出现;二是前浪未退,后浪追击,职业关口出现;三是左有钱右有势,比较关口出现。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
如何才能获取心智带宽?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事实上,我做事的诀窍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所以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及时地审视它们,是清理自己心智带宽的好办法。
写下来,注意审视。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 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
-
“自我决定理论”
指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我决定理论中人类的三种内在需求.png
动机转移: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 为自己而做
- 为玩而做。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
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人是一种自我解释的动物,世界的意义是人类赋予的。
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
早冥读写跑
- 早起:改变一生的关键一步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 冥想:训练长期专注的能力,保持情绪平和
沉重的情绪如同磐石一般压在大脑中,挥之不去。人们既无法赶走它,又不愿去碰它,于是不得不让它长期占据着自己的心智带宽,让人无心做事、郁郁寡欢。
- 阅读:让人拥有高密度的思考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
选书:什么是自己当前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选书比读书更重要。
阅读是为了改变。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
- 写作: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新概念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沟通策略: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
所以好的写作就是聊天,好的聊天也是写作。
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恰恰是学习的本质!
类比,正是连接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桥梁。
李笑来在写作时始终坚持这样一条:大量使用类比,除了类比和排比,尽量不使用任何修辞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房子的结构就像我们的思想,而房子的装修就像我们的表达。
- 运动: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如果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那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往往也不错,比如自律能力、经济水平,包括身体条件都更好,也就是说,好的事物往往是正相关的。
新生的神经元是空白的干细胞.png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
运动后主动学习
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
自己保持做有氧运动时有些气喘的状态。
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见下图)。
复杂运动促使神经细胞的连接更紧密.png
运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它不仅能使人更加乐观,还能使头脑更加灵活,最终使健康水平和认知水平实现双重提升。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 每日反思
通过反思,我越来越多地觉知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无须外界的帮助,就可以从小处不断完善自己。这些反思给我带来的好处简直无以言表,所以我希望把它带给大家,让更多人知道并受益。
“每日反思”的方法: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如果你去练习反思,也必然会关注身体、情绪和思维三个层面,进而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然后精心打磨,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晶石,这些认知晶石就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和结晶。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 “每日反思”至少暗含了三大底层原理
一是符合“触动学习法”。
二是运用了“元认知”。
三是遵循了“刻意练习”的原则。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复盘当时短暂的思维过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优化,找出更好的认识角度,同时还能启动理智脑,消除情绪的模糊地带,改变本能的默认选择,使我们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会陷入情绪,无法自拔或是无力做出更好的决策。
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 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不要沉溺于情绪释放或碎碎念。因为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变,所以要尽可能提炼出具体可操作的认知点和行动点,以指导未来的生活,否则很容易让反思变成日记,效果大打折扣。
如果你想要的东西还不存在,那就亲自动手将它创造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