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心本《德道经》的编写,主要依据高明先生的著作《帛书老子校注》。高明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采用历史文献学对上百种世传版本进行勘校,同时结合历代名家注释,得出一个结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是至今后人篡改最少的版本,世传众多版本经后人篡改已经严重失真,世传王弼本(王本)《道德经》最接近帛书《老子》原貌。
第十二章
甲本:五色使人目明(盲),驰骋田臘(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字无法拼写,见书原文}(货)使人之行方(妨),五味使人之口{湘,三点水旁换成口子旁}(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声)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罷(彼)耳(取)此。
乙本: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臘(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仿),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耳【聋】。是以圣(声)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王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校正结果(缘由详见《帛书老子校注》原文):
1、各句中“令人”应订正为“使人”。
2、今本“圣人”后应增加“之治也”。
3、今本“畋猎”应订正“田猎”。
4、王本句子顺序应订正为帛书甲、乙本顺序。
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心本《德道经》第十二章整理如下: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白话文翻译:五色使人眼花盲目,骑马田猎使人心狂乱,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入邪路,五味使人的口感失去感觉,五音使人耳聋,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重在让人吃饱肚子健康成长,而不是让人追求物欲。所以应该摒弃物欲的诱惑,获得身心上的健康。
故事说明:黄帝内经第三章《生气通天论》
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 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活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rǎnɡ),大筋领短,小筋弛长,领短为拘,弛长为瘘(lòu)。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闻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jué)。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阀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痿,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元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团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容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阂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儒,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由黄帝与岐伯的对话可知,外在的五行环境可以对内在的精神气产生影响,五色、剧烈运动、物欲、饮食、声音等外在环境均会影响人的精神,外在环境失衡就会造成内在阴阳失衡,因此老子认为“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心得体会:
1、本章争议最大的是:“五色使人目盲”还是“五色使人目明”,有人根据甲本认为是“目明”,而且有“耳聪目明”这个成语作为论据。高明先生不认可“目明”,鄙人赞成高明先生意见,从本章整体来说,"目盲”、“心狂”、“行妨”、“口爽”、“耳聋”,都是外界环境造成人体的不良影响,老子用五个排比句,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清净”的重要性,只有“清净”才不会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不良后果。同时庄子的文章中也说“五色乱目”,与“五色使人目盲”含义相似。
2、本章老子用五种现象说明外在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这种说明和佛法讲的道理类似,佛法讲“六根清净,持戒修行”,其目的也是为了让修行者进入“清静”的境界,从而四大皆空,见佛明性。
3、老子强调“为腹不为目”,还是在讲道的状态和作用,“为腹”是道的载体,载体稳定和持久,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像电脑计算机,主机稳定,各种程序才能正常有序运行,外在的环境会造成道的载体出现故障,因此“清净”是实现“道”稳定产生作用重要条件,这同样为“无为”进行了论证,人只有“无为”才会像道那样“有为”。
综上所述,本章老子用五种现象再次论道,强调“清静”的重要性,道的状态无形,作用却是有形,世间万物皆是道的载体,由此推理,人只有维护好载体,才能充分发挥道的作用,从而提出“清静”这种方法论,清静之后,人受外界的干扰就会降低,不良影响也会降低,同时保持身体健康,最终实现身心健康,所以老子说“圣人治天下,为腹不为目”,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愚民”思想,而是大彻大悟的一种体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