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刚刚结束。考试在中国是天大的事,家长和全社会齐动员,好多路面交通管制,路口”考试区域禁止鸣笛“的标牌引人注目,各种新闻报道更是铺天盖地,记者们这两天可不缺少素材。
很多人吐槽一考定终身,这是老百姓的”窝里斗“。需要一考定终身的必定是普通人,有家世背景的人,考试结果是无所谓的,考得好锦上添花,考不好也不用担心后路。
考试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应该是最不坏的制度。既然其他条件都拼不过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如果没有考试,不就更加茫茫然不知所往了吗?起码考试是一个机会,一个确定性的机会。确定性是非常要紧的,那意味着有一条路可以走。考得好,便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别无选择,那是宿命。
中国人其实向来不认命,同时统治者也能因才施用。虽然,我国古代天子以下,有严格的诸侯、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制度,特别是贵族和平民之间更是有天堑鸿沟,但破格提用的也不乏其例。
中国向来有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养士的风气,最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和孟尝君田文等门下都有食客数千。关键时刻,孟尝君靠鸡鸣狗盗之徒捡回了一条命。
真正选拔人才制度化的开始,当推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禄制,他使一般士兵都有了进爵封侯的机会。
到了汉代刘邦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化安排扩展到文官系统。这种察举制度相较于军功爵禄制,主观标准多于客观标准,难免有失公允。
但总体来说这些制度安排,比起罗马的贵族、平民和奴隶等级制度,不知要开放灵活多少倍,印度的种姓制度更是要落后我们十万八千里。
到了隋朝开科取士,科举考试作为官员选拔的最主要渠道,为芸芸众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科举考试相比荐举制度,标准的客观性大大提高,更体现了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作为一项广泛的考试制度,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基础上,由于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中考和高考无疑是最能体现教育平等权利的实际可行的手段。
在西方教育的影响下,在素质教育光环的迷惑下,前几年各地陆续推出各种推优、加分和自招计划,甚至不时有废除高考的声音。但从实际的效果看,敝远远大于利,难以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腐败现象不时发生。
所以国家从去年开始压缩这种缺乏客观标准的做法,适用范围更窄更具针对性的”强基计划“将逐步取而代之,实在是明智之举。
中高考竞争的激烈性其实也很能体现一个学生知识以外的品格,比如自律、坚韧、专注、勤奋、能吃苦等。国外已有大学录取中国的留学生时,运用我们的高考成绩了。
高考过程中和录取中出现的违规、舞弊、腐败和丑恶现象,比如近期暴露的山东高考录取被顶替的事件,是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缺陷。我们应该从刑法适用的角度,加大对这些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而不只是行政处罚,更不是道歉所能敷衍的。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马平川,那还叫诗与远方吗?我们宁愿周围一团漆黑南北莫辨,还是宁愿一座高山横亘在前?翻越高山,山那边就是远方!
考试就是那座高山。
考试之考,問也,稽也。试,探也,較也,用也。所以考试的本义应该是考察,举用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