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本书可以说在写完秋风五丈原之后,已经没有再读下去的意义了。
整部书从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开始描写,后来到曹操创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隆中对、赤壁之战、水淹七军、五虎上将,再到夷陵之战、七擒孟获、最后写到丞相上奏《出师表》,出兵北伐,何等精彩纷呈。
蜀汉从建立时五虎上将的风光无限,再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从盛世到衰弱,不禁让人唏嘘。后诸葛亮时代,要说什么最有看头,那就是姜伯约!
姜伯约出场的时候,这画面,天生的男主!
要颜值有颜值,要武功有武功,要智商有智商,胸怀大志,年轻的时候爱好阴养死士,放弃了为母尽孝道,转而投降蜀汉,诸葛亮像是培养接班人一般给姜维传授兵法。
小时候读到这里的时候,感觉诸葛丞相终于后继有人。姜维这种文武双全的人才,完全就是三国后期的男主。
的确,他就是天生的男主。
后来,再读三国,才发现诸葛亮真正的接班人,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诸葛亮没有提到姜维。
于是我开始疑惑,为什么诸葛亮的接班人,不是文武双全的姜维,而是蒋琬费祎?
后来才知道,姜维他当不了接班人,因为他的身份十分尴尬,他是降将。刘备的整个班子,要么是荆州集团的名士,要么是益州集团,或者是刘备自己河北流浪军集团成员。姜维属于降将,就算有诸葛亮亲自传授兵法,但始终当不了接班人。
事实证明,蒋琬、费祎确实是诸葛亮合格的接班人,但仅仅是合格罢了。他们永远无法替代丞相。
诸葛亮在三国后期是什么人,就算《三国演义》不神话,正史里面也描述得很清楚:
他凭借一己之力,六出祁山,从北伐开始,他带领着人口不到三国十分之一的蜀国军队攻取陈仓,粮少退兵,魏国追杀,诸葛亮斩杀王双;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亲自率军防守,诸葛亮射杀大将张郃——张郃是国家第二高的军事长官车骑将军。
在如此复杂的运粮通道和军事通道的情况下,诸葛亮不仅取得了傲人的军事战绩,而且在政治方面,平衡了荆州派和益州派,赏罚分明,国家稳定发展。
蒋琬的计划,是想从汉水顺江而下去打上庸郡,而不是去北伐。在南蛮反叛和东吴鼠辈在边境增兵的情况下,蒋琬病死,东征的计划彻底搁置。
在蒋琬、费祎的领导下,作为蜀国大将的姜维,实际上有自己的野心。
此时此刻,北方的魏国已日渐强大,国力日渐强盛;而蜀国,也面临人才凋敝,兵力匮乏的窘境。
蒋琬死后,费祎接班。最后,费祎在醉酒之后被刺杀。
历史上是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费祎是被姜维派人暗杀的,但实际上,费祎被刺杀,姜维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费祎之后,蜀国确实也没有合适的接班人了,大权只能落在了姜维手中。
此时的姜维,五十一岁。
蜀国的最终灭亡,跟姜维还是脱不了干系。姜维的计划,是将魏军全部引入汉中,然后来一个全面歼灭。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魏军大举进攻时,姜维正在沓中种田。他确实实现了把魏军引入汉中的计划,但他远远低估了魏军的实力。
沓中是什么地方?现在是甘肃省舟曲县。魏军南下,他居然放弃守阳平关,屯兵离汉中八竿子打不着一边的沓中!
事实上,汉中是蜀国的咽喉。如果没有姜维屯田沓中,放弃了汉中这个军事重地,也不可能有后面的邓艾偷渡阴平。
姜维退守剑阁,邓艾完成了华夏历史中最艰苦而又著名的远征,偷渡阴平,蜀国灭亡。
邓艾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最艰险的人生使命,并且因此名垂青史。
此时,姜维六十二岁。
他已经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朗,变成了年过六旬的亡国之将。但他心中的复国火焰,仍然没有熄灭。
在给刘禅的秘奏里,姜维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那是从刘备那里、从诸葛丞相手中,接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火炬。
于是六十二岁的姜维蛊惑钟会,先是反间计害死邓艾,报了偷渡阴平灭国的仇恨,再是谋划复国,建立第二个蜀汉政权。可惜事情被揭发,死于乱军之中,姜维妻儿也被杀,甚至连遗体都没有保全。
姜维的死,放眼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是一个悲壮的故事。一计害三贤,姜维弄死了钟会和邓艾,毁灭了魏国后期,最闪耀的两颗新星。
但他的执着,仍然感动着一千七百多年的我们。作为魏国的降将,姜维的政治环境并不是很好,直到五十一岁的时候费祎被刺,才真正的掌握大权,可惜在朝堂上反对他的人太多了。
蜀汉的灭亡,姜维绝对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他是绝对有野心的,他一定是想像丞相一样,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可惜他下错了棋,一步错、步步错。朝政的不稳定,宦官弄权,也是蜀汉灭亡的原因,如果不是黄皓,姜维也不可能去屯兵沓中。
而他确是真正继承武侯遗志的人,他的执着、坚毅、果断,是蜀汉最后的绝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