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这个时代,就不得不说一下太史公,司马迁。
司马迁以一己之力,将秦末年间的历史,成功写成了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三国演义》。
司马迁确实是伟大的,他用一部正史,书写了一部传奇。
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想起兵仙韩信在井陉口背水一战的故事;遇到人际关系较为复杂且充满危险的饭局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称为“鸿门宴”;在准备好好努力,迎接人生中重大的挑战的时候,我们都会说,一定要“破釜沉舟”。
同样,那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故事:约法三章、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四面楚歌、萧规曹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孺子可教、运筹帷幄、楚河汉界等等……
这些,都要拜司马迁所赐。
之前写《史记》相关的文章我们就说过,司马迁,是带着强烈的个人感情,写的这一段历史。
我们都会说,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地痞流氓,最后成为了皇帝,建立了伟大的汉朝;项羽是民族英雄,乌江自刎简直是历史中的遗憾。
宋朝超女李清照曾感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可过江东。”
项羽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战神的代表人物,确实是英雄中的英雄,尤其是那一场逆天的战斗,巨鹿之战,基本上以一己之力毁灭了大秦王朝。
司马迁何其喜欢项羽!
他甚至丝毫不想描写项羽最后是如何被韩信打败的,但项羽在垓下的最后的谢幕,直接写成了短篇小说。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乌江自刎……
何其悲壮,何其可叹!这段历史,后来被无数戏曲所改编,流传了千年。
项羽不肯过江东,最本质的原因,并不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是此时此刻的江东,已然是不毛之地,就算过了江东,也没有足够的人口和财富,去支持他东山再起。
过了江东,也没有希望,还不如死得悲壮一点,名垂青史,也不枉做了一世的霸王!
司马迁写张良,基本上就是爽文男主的套路。
前半部分写张良是韩国贵族,最大的成就就是找了个大力士去刺秦,结果砸错了车子,无功而返。
后来的故事就很牛了,讲到张良在河边认识了一个老者,老者十分不礼貌地让张良去捡鞋子,张良照做了,老者笑着说道:“孺子可教也”。老者就让张良明天凌晨去见他,张良也奇怪,第二天鸡鸣时分就去见他了。老者非常不满意,说你为什么不早点过来,再过五天过后再来找我。后来两次,老者都嫌弃张良来晚了,最后一次,张良索性不睡觉,最终老人非常满意,传授了他一个武功秘籍,《太公兵法》。
张良读了《太公兵法》后,智力属性暴涨,最终成为了刘邦得力的智囊,帮助刘邦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这个故事是不是相当熟悉?
这不是妥妥的武侠小说情节么?张良,父母双亡,国仇家恨,去刺杀秦始皇却失败了,最后得到了黄石公的武功秘籍,从此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元勋。
每次读《史记》的这个情节,我都不由得感叹,历史实在是太有趣了,《三国演义》都不敢这样加工!
后来苏轼的《留侯论》专门讨论过这个故事,说黄石公的真正的意图,不在于传授太公兵法,在于教会了张良和刘邦“忍耐”。
同样精彩的是《史记》中的“鸿门宴”,这篇《鸿门宴》早已入选语文教材,基本上是已经家喻户晓。
当然,项羽为什么在鸿门宴里不杀刘邦,这个话题,已被后世无数讨论。是因为项羽优柔寡断么?还是项羽打心眼儿就看不起刘邦,所以没有杀他?
背水一战,也是楚汉争霸时期,最精彩的战役。千百年来,也只有兵仙韩信,能够在背水列阵下起到效果。最后,人们问韩信,为什么你要背水列阵,这不符合兵法啊?
韩信笑道:“我背水列阵,也是兵法里面写了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而已。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成功地被他装到了……
实际上,韩信的背水列阵,只不过是他用兵的最后一步。韩信在背水一战前,做了精心布置和情报收集,从埋伏伏兵去换军旗,到拿自己勾引赵军倾巢出动,最后背水一战,赵军退去,发现老巢已经被换了军旗,瞬间军心涣散,从而大败。
也就是说,在背水一战前,韩信是做了很多胜负手式的精心谋划的,这些谋划差了哪一个环节,背水一战都不可能成功。
但司马迁也不会完全分析他胜利的原因,只是在“小说”结尾换上了韩信的“自问自答”,强调了“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这其实是一个误导,韩信背水一战的胜利,是若干精心布置的成果,其主因,并不是用背水一战激发战士的潜力。
这个故事导致的最大的恶果,就是几百年后我们可怜的马谡拿这个故事反驳王平,上演了另一个经典戏剧《失空斩》最终扼杀了武侯北伐的希望。
楚汉争霸中,涌现了如此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也引发了持续千年的讨论。最终,无非就是这个问题,刘邦一个地痞流氓,干掉霸王项羽一统天下?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