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蓝雪
01
带宝宝去医院体检,医生问,“宝宝体重偏轻,你们家宝宝吃的什么奶粉啊?”我说,一段德国喜宝,二段新西兰爱他美。医生说,不要再吃国外的奶粉了,他们的蛋白质和热量偏低,不适合中国宝宝体质,你们家宝宝要营养不良的。然后就给我们开了健脾胃促消化的药,并且一再叮嘱家里的奶粉不要再吃了。我们问医生建议我们吃什么奶粉,答曰国内正规渠道销售的奶粉都可以。
带宝宝去母婴店游泳,母婴店的老板问,“宝宝头发有点儿稀,你们家宝宝在吃什么奶粉啊?”我说爱他美,国外买的。老板说,那个奶粉没营养的,吃完不要再吃了。于是向我们推销了一种原装进口的牛乳清蛋白粉,说是和家里的奶粉搭配吃。我看了下成分和配料,感觉跟奶粉差不多,想着也没什么坏处就买了。我又走向了母婴店的奶粉架,想看看这里都有哪些奶粉。老板很开心的说,等你们家里的奶粉吃完我给你们推荐一款适合你家宝宝的。
医院和母婴店都说国外的奶粉不适合中国宝宝吃,我和W先生就很重视了。我们这对理工科宝爸宝妈追根究底的强迫症又犯了,开始了一场和奶粉的死磕。我们逛遍了附近的商超和母婴店,把几乎所有在售的婴幼儿奶粉的配料表都拍了下来,拿回家研究。对比的结果是,不管是原装进口、国产洋奶粉,还是国产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的确比我们在国外买的奶粉略高。
我甚是奇怪,为什么原装进口的配料表跟我们直接在国外买的不一样?为什么原装进口的奶粉包装盒上全是中文?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正常渠道报关进口的,必须要有中文标签才能进关,这是国家规定的,所以大部分进口奶粉就直接采用中文标识了。配料表不一样则是因为进口奶粉必须符合中国奶粉的国家标准才能在中国市场销售。
简单点说就是,这些进口奶粉其实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生产的。
02
这样看,虽然被套路了,但医生和母婴店的老板说得貌似也有点儿道理。可是原来的奶粉吃得好好的,也没出现过什么不良状况,我们到底该不该给宝宝换奶粉呢?
于是,我又找来奶粉的国标和国际标准进行对比。也许这些标准对很多人来说如天书一般,好在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倒是不难看懂。国标分了婴儿(0-12个月)和较大婴儿(6-12个月),但国际标准没有对婴儿的月龄段进行细分,统一是0-12个月。对比两种0-12个月的标准其实是比较一致的,但我们2段的奶粉一般都采用较大婴儿的标准。所以如果拿2段的国外奶粉去跟国产的奶粉对比,就会看到国外奶粉的蛋白质和热量偏低。但是说吃国外的奶粉会营养不良,应该不至于。各国的标准要么直接采用国际标准,要么稍作修改,这也说明国际标准满足基本的营养需求是没问题的。而且6个月以上的宝宝都已经吃辅食了,奶粉已经不是唯一的营养来源。
想想国外有那么多华人华侨,想想香港的同胞们,都是亚洲人的体质,难道他们都得跑到大陆采购奶粉?不可能。
W先生说,还是不换了,少点已知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补充,但是万一多点未知的东西那就后悔莫及了。想到三聚氰胺,我深以为然。
03
从售价和成本来看,婴幼儿奶粉绝对属于暴利行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豪不畏惧。婴幼儿奶粉本应是一个良心产业,可良心终敌不过资本的恶。
从2004年的大头娃娃事件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哪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不是被曝光了之后,公众才从血的代价中被科普。仔细想来,三聚氰胺其实也是大头娃娃事件结下的果。因为蛋白质等严重缺乏的劣质奶粉导致很多婴儿营养不良,成为了大头娃娃,于是国家开始加强对蛋白质的监测。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当时检测蛋白质含量采用的是凯氏定氮法,于是就有人往奶粉中掺了三聚氰胺提高氮的含量以保证检测合格率。在大量肾结石宝宝被报道之前,谁会想到竟然有人在婴儿喝的奶粉中添加工业原料,尽管这在当时已经是他们业内公开的秘密。
最近国内很多奶粉企业宣称,经过9年的自虐式自律,我们已经能够生产出世界最好、最安全的奶粉。但是,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消费者失去的信心和信任不是那么容易找回来的。现在奶粉配方像药品一样实行注册制,号称史上最严的奶粉政策。政策是好的,可是想想一直都是实行注册制的药品的现状?你懂的,不想多说。
我国的奶粉生产其实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也许你不敢相信,我们是在80年代的时候才通过喷雾干燥技术造出第一罐奶粉。我相信中国速度,我支持中国制造,可我依然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去冒这个险。漂洋过海的买一罐奶粉,也并不是因为什么崇洋媚外,仅仅是觉得靠谱而已,实属无奈之举。
(2017年12月9日,写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