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新视角人物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芳华》:一场洒着血浆和荷尔蒙的春梦

《芳华》:一场洒着血浆和荷尔蒙的春梦

作者: 鲜有废客 | 来源:发表于2017-12-13 20:43 被阅读779次

看《芳华》时,有一场戏份异常特别,那是剧情推进到1979年的战争场面,冯小刚用了一个超过五分钟的长镜头,表现刘峰和护送驮队的战友遭遇敌人袭击的桥段,近景跟拍、升降视角的流畅结合,让这场表现战争残酷的景象有着写实的力度,一点都不虚幻。

但是除此之外,整部《芳华》都是冯小刚在表达“芳华逝去”时的浪漫和轻浮,浪漫的是,一部革命时代的爱情片拍成了校园问题剧,轻浮的是,冯小刚贺岁喜剧时代的手段用在《芳华》身上,很是水土不服。

《芳华》讲述了在文革的末尾,一个文工团里几对男女之间的情感故事,同时抽出了男主角刘峰和女主角何小萍,展现了他们的半生牵绊。如果将故事的背景换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便是赵薇的《致青春》;而如果再推迟一些,换到21世纪初叶,则是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了。

国产青春片本来在2015年后,已经告一段落了,热度已过,无需再蹭,相信冯小刚导演也不需要如此手段,归根结底,他想要在《芳华》中表现的东西是属于和他和王朔、姜文等人在青春时期的萌动,据冯小刚在某次采访中的回答,他那时经常看到进进出出的文工团女演员,甚是激动。

从潜意识理论来看,《芳华》可以看做冯小刚个人的春梦外化,只是这个春梦有着五味杂陈的年代——文革。

中国在第五代导演的手中,就已经出过文革电影,张艺谋的《活着》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代表,但是文革只是作为一个“过客式”的背景,并不是电影故事的策源地,《芳华》则不同,它的故事直接根基于“文革”,在文工团解散时领导们的怅惘,将“文革”的附加意义做了饶有趣味的探讨,革命年代成就了文工团,成就了芳华一代的记忆,当革命年代终将逝去,记忆也就消散了,对于文工团的那些人来说,文革,不是痛苦,是甜蜜。

冯小刚在《芳华》中最大的突破便是打破定论,将从“伤痕文学”以来的“文革”印象做了一次个性化的清洗。

但是《芳华》没有在“文革记忆”这个有探讨性的问题上停留,它继续前进,1976,1979,1991,1995,这种叙事手段,我们在《活着》和《霸王别姬》身上早就见识过了,但是它们和《芳华》不同,《活着》用苦难压榨出了历史的“变”与“不变”,《霸王别姬》用京剧谢幕了一个时代。

《芳华》呢?它在用苦难和幸福做对比,用惨状和欢快做文章,说到底,冯小刚企图让自己的青春回忆在电影中复活,但是他依旧用了自己常用的手段,早在2007年的《集结号》中,“苦难呈现”就是冯的一个亮点,他不再是以前嬉笑怒骂的冯小刚,他严肃了,他正经了,观众也惊讶了。

《唐山大地震》算是一种延续,而在《1942》中,这种“苦难呈现”被用到了极致,然而由于题材的关联度,《1942》仍不失为一部出色的商业片。但是当这种“苦难呈现”的 策略被用到《芳华》中,它更像是为了刻意打破少男少女“芳华”的工具。

刘峰在腰受到重伤后,在战场上失去了一只胳膊;何小萍在被文工团男男女女集体羞辱后,还得承受突然成为英雄后的精神创伤,以至于崩溃,一种对于“芳华”的剥削,让冯小刚沉浸在自我营造的“时过境迁”中。

说到底,《芳华》逃不出国产青春片开启之作的套路——“致青春”:同龄少女必然撕逼、男女之间总归错过、年岁渐长一定唏嘘,虽然有着革命年代的外套裹着,《芳华》在格局上逃不了那个“小”。

然而“小”的人情冷暖并不是影片完成度的天花板,有的人总能戳破这块天花板,还是历时性的叙事,还是大时代的蹉跎,娄烨的《颐和园》便能将余红和周伟之间的小情小爱诠释的百转千回,这是由于对于爱情的敏感。

而在吕乐的《美人草》中,“错过”这个主题在一对男女中不断缠绕,身处绿色的主色调中,让整部电影停歇在林子里,那个“小”静了,但是一点也不烂俗。

《芳华》却不是这样的,它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多到连叙境配乐都无法比拟。在本片中,凡是有一点涉及到男女情绪的地方,配乐便瞬间奏起,冯小刚像是急不可耐地来展现那个年代男女情感的隔膜,为了能让今天的观众能够了解那个年代的男女恋爱,音乐成为了无处不在的红娘,这种“媒妁情绪”,老实说,看的很腻。

但是情绪并不是唯一的缺陷,另一个问题是人物关系的处理上,冯小刚或许想起了自己在《夜宴》之前的导演作品,那时候他还是凭借《甲方乙方》和《大腕》等冯氏贺岁片拿下全国观众的喜剧导演,彼时的人物关系就如同王朔的小说一样,可以东一撇西一捺的涂抹,但是,《芳华》是个年代正剧,这一点,或许冯导已经不在意了。

萧穗子和陈灿的爱情,林丁丁和刘峰的,陈灿和郝淑雯的,以及刘峰和何小萍的,每一对的关系可以随意穿插,当故事进展到需要爱情来作为调味剂的时候,一对男女关系便随之产生。

所谓的“芳华”成为了一场在文工团内畸形的青春迫害;而所谓的“爱情”则是无常年代的随意配对;所谓的历史,那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回忆。

至于冯小刚为什么让那些可恶的文工团男男女女唱着离别的歌,是因为他觉得即使再冷漠的人也有人情味?还是嘲讽那些在文革时期发生的畸形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我只知道,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进了一步后,在《芳华》中退了一大步。

本文首发“中影指数”

约稿或转载请简信!

相关文章

  • 《芳华》:一场洒着血浆和荷尔蒙的春梦

    看《芳华》时,有一场戏份异常特别,那是剧情推进到1979年的战争场面,冯小刚用了一个超过五分钟的长镜头,表现刘峰和...

  • 《芳华》一场撒着血浆的春梦

    人间芳华是生命中的多姿多彩,而爱是体味人生百态的源泉。希望每个人的爱被善待,也愿每个人都能善待别人的爱,勿待芳华落...

  • 移动着的荷尔蒙

    暖阳下的运动场显得格外激情,老人孩子都被这群跳跃和抢夺,充满斗志的运动员吸引了。大家都不自觉的围着球场转圈圈,在老...

  • 什么是血浆,可再生吗?

    什么是血浆,可再生吗? 人体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血浆占血液的55%左右。血浆中90—92%的成分是水,其...

  • 毕业季的“春梦”(产生荷尔蒙共鸣?)

    记得那天是高考前的一天晚上,凌晨大概1点左右?问我为什么记得时间? 梦里,我一个人慢慢走上了船,撇眼一看,是那个女...

  • 青春,就是荷尔蒙,就是芳华

    影院里,最后一排情侣座那里,有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也有小情侣。好像每一代人都对芳华那样地情有独钟。为什么?因为这是...

  • 献血浆知识

    献血浆知识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血细胞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包括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约占血液的55%...

  • 落花

    一树芳华满, 三春梦事休。 新愁兼旧恨, 月照水东流。

  • 《芳华》:冯小刚文革里的一场春梦

    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说,文革时他最喜欢《红色娘子军》,一遍又一遍地看,只因为红色娘子军的短裤与绑腿之间露出了大...

  • 2018-01-25

    【献血浆常识】血浆的基本知识 (一)血液(简称血) 1、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红色液体,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

网友评论

  • 伊洛芸:这是751站在职女军职战友发来的贴子;恳请有正义的军人党员们为我们军人的尊严转发所有群;
    一名当年的女兵对电影“芳华”的观后感——-看了电影“芳华”后,对这部炒作红色主题的电影,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感是失望!作为一名曾经的那个年代的女兵,作为曾经在云南边疆军营里呆了八年的女兵,我实在不能苟同这部芳华电影对我们逝去的军营青春的描述!这部电影虽然场面华丽,赞美青春,颂歌红色,令人怀念那年轻漂亮的面孔和美好的时光!但是故事内容却抹杀了当年部队中女兵青春年华的纯真和美好!青春靓丽的女兵们本是那个年代最纯洁无心计的群体,是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女,但是电影中描写的女兵们,她们内心黑暗,不思进取,勾心斗角,竟然集体欺负一名农村女兵,这绝不是事实,要说一两个人之间因性格不同而不合,这是任何群体中都存在的正常现象,但女兵群起而攻之一名弱者的行为,在当时的部队教育和生活中根本没有存在的土壤,当年的我们都天真纯洁,都将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 ,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烂记于心,大家心中的目标就是贡献青春,保卫祖国!我敢说这是当时大多数军人的真实想法,虽然有许多现代人不承认并质疑这一点儿。当时的男兵女兵都遵守纪律,争抢着重活儿累活儿干,鲜有影片中朱可嫌有体味儿不愿托举舞伴那样的男兵,既使是文工团,比正规军散漫些,也不可能敢违抗领导。军令如山倒,是当兵最基本的纪律!我们女兵之间更是团结互助多,小肚鸡肠少,绝不会为了辩认一个无聊的乳罩,就要当众去扒一名女兵的衣服!另外当年部队里的女兵大部分确实是干部子弟,几乎人人都在注意克服娇骄二气,与农村兵拉进距离打成一片。我的战友中不乏军区司令副司令,军长副军长的女儿们,很少有人会炫耀自己,更没有人会像电影中干部子弟出身的女兵那样,竟然狂妄的喊出“是我们打下了天下”!我转业多年后,再次见到当年的来自农村的男战友们,他们都感叹你们这些大城市来的,又是干部子弟的女兵当年是多么亲切友好,哥们义气呀!
    这些细枝却并不末节的电影情节,只能让观众们感受到当年军营中的压抑和痛苦,本是阳光灿烂的军营,在影片中却变成了灰暗的不可名状的集体,这就是现代某些知名作家只要一提笔描写国内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就会常用的伤痕套路,好像不写苦难不写悲剧,就不是那个年代了!他们不尊重历史,随意涂抹已往,也就是为了当今的票房为了博眼球罢了!
    我们战友多个群里的很多男兵女兵们,也都是怀着美好的心情去看了此电影,离开影院后,在群里都纷纷发表评论,表示不理解当年曾经也当过兵的这两名作家和导演居然会杜撰出这样不靠谱的故事来!女作家声称非常感慨人心为何如此险恶,请不要用女兵纯真美好的青春年华来当靶子!要想把七十年代对中国的描写写成伤痕文学,请不要染指当年的部队生活,写的如此灰暗不堪,真是令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不能接受!中国长城的坚固,是由一代又一代无数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贡献青春的年青士兵们筑造的,请不要无视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抹黑他们的青春芳华!
  • 39905d8be8de:前几天去电影院看了奇门遁甲,但由于速读过严歌苓的原著,却没有去看好评如潮的芳华。严歌苓的这部芳华还是同归来一样充满了对人性丑恶的揭露以及对现实的批判。曾经的刘峰是个活雷锋式的人物,但却正是这雷锋般的高尚,使得他爱而不得,心死成灰,彼时正值芳华的四位姑娘同时见证了刘峰从人人称赞到跌落尘埃的生命轨迹。触摸事件发生后,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都大义凛然的站出来斥责他,昔日的战友们好像突然找到了宣泄口,急于将完美的模范标兵拽下神坛,终于在众人的口诛笔伐中刘峰离开了文工团上了战场,落寞离开的刘峰不会想到,当他被架在精神楷模的神坛上时,其情欲就惨遭剥离,他的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这个男人被塑成道德的雕像,搁在冰冷的基座上以致误了他的一生。刘峰式的悲剧也反映出社会的变革导致的一代英雄人物的没落,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着相同的矛盾指向,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电影一再延期,但芳华的的确确是部好题材,好电影。
  • 罗文烈:冯小刚的“自我营造”,或“胡编乱造”,也表现在几个细节上,让人无法忍受:
    一、“学雷锋标兵”这个符号,只出现在1966年以前。1966年以后的整个文革期间,毛泽东的“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两个司令部的斗争”压倒一切。“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成为新的符号。“学雷锋”已被官方搁置。何来“学雷锋标兵”?
    二、何小萍的“丰胸泡沫”一节,更是令人难以理解。且不说与人物的个性、经历等特征不符,在文革扫荡“封资修”、一切牛鬼蛇神的背景下,女孩普遍有“束胸”行为。再说,堂而皇之地在公共场所晾晒,可能吗?
    三、70年代末、80年代初,冰雪消融。邓丽君的歌声飘进大陆。“正统”人物对此是排斥和抵触的,刘峰应属此类人物才对(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刘峰的好感)。但剧中竟让刘峰听得入迷,“钻进心里”,并成为“胸衣扣”事件诱因。这似乎不太合符人物的本来逻辑。
    鲜有废客:@罗文烈 有理有据,老奶奶不扶就服你!写文可以引出你这样的评论,我很荣幸!
  • 唐瞬:两天前在豆瓣看了一篇木卫二的同名电影评论,他可能是开骂惯口了,写起带脏字的文章,性子耍得漂亮极了,你可能还没有习惯这样。
    鲜有废客:@唐瞬 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的,木卫二的评论没怎么看过,国内影评人中,徐皓峰 赛人 和 卫西谛三人的,我还是比较喜欢
    唐瞬:木卫二感情纯粹就是为了骂去看那部电影的。我不太理解的,他一直不喜欢冯小刚,为何一直去电影院看他的片呢,难道就是为看完之后痛快地骂一场?
    鲜有废客:@唐瞬 的确有点不习惯脏口
  • 唐瞬:可能是电影真的不好,文的气韵也感觉一下子不好了
    鲜有废客:@唐瞬 唐兄,就凭你这句点评,我一定要在影评这条路上更上一层楼!
    唐瞬:我还是习惯你那种绵里藏针,慢条斯理的理性范儿,带有点低调的低声炮质感的文字
    鲜有废客:@唐瞬 看来这篇影评写的有问题呀

本文标题:《芳华》:一场洒着血浆和荷尔蒙的春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gz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