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也许,喜欢茶是从苏轼的这首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开始。每每读来都仿若看到仙境般的茶山上,流动的白云悠然飘过,柔软地轻抚着春天嫩绿的茶芽,美好得就像清爽的风,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在樊登老师的直播间“书卷里的浙江新昌”,我又认识了一个育茶的好地方。在高高的茶山上翠绿欲滴般新芽氤氲着醉人的清香,越是海拔高的位置茶色越好,因为高海拔没有虫卵的滋生,避免了工业化的污染,属于纯天然的绿色产品。顿时心血来潮,找来珍藏的普洱、桂圆、牛奶等,煮了一壶芳香馥郁的奶茶。
天然的茶,源于自然,汲日月之精华,沐春风之洗礼,从此有了山魂水魄的灵性。在陆羽的《茶经》一书中我找到了人们爱茶的根源。通过接触茶、了解茶、品茶、评茶之后,往往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从而远离尘世的喧嚣,为自己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感受。因为茶洁净、淡泊、朴素、自然,因而在感受茶之美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借助茶的灵性去感悟生活,不断调试自己,修养身心,自我超越,从而拥有一份美好的情怀。
我喜欢茶,确切地说是我喜欢看人品茶。焚一炷香,听一段舒缓的古筝曲,静看茶叶在沸水中上下起伏,逐渐舒展,清幽香气一丝丝一缕缕地氤氲着口鼻,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内心的每一个角落,心灵便在这种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便在虚华中升华、净化。轻捧起茶盏轻抿一小口,或者与友人轻声慢语地闲谈几句,人们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多么雅致的心境。
唐末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既散郁结、养生、养心、除病、行道、利礼仁、表敬、赏味、养身、雅致。茶叶冲泡沸水之后茶汤变得清澈明亮,香味扑鼻高雅,而不傲慢无喧嚣之态,也无娇柔造作之感,它的这种特性与人类的修养也很相似,表现在人生在世做人做事的一种态度,从而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则成了一种境界,一种品格,一种智慧,因而我们可以将茶与人的修养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以茶为媒,修身养性的作用。
小时候总是不解,为什么家里来了客人,大人热情招待的时候总要泡茶?后来也并不喜欢茶水入口青涩微苦的感觉。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有人觉得苦若生命,有人认为淡入清风。人生,如茶一生的经历,都仿佛融入一壶茶水之中,随着滚烫的开水冲入茶叶翻腾水花滚动,最后归为平静。
当茶在我心中融入了禅的意境,我想要试着去了解。第一次了解茶知识是在云南旅行的途中,导游介绍了一个品茶的地方,在一个洁净的房间里,一位身穿洁白茶服的少女演绎了行云流水般的泡茶技巧,也从她的介绍中了解到茶如人生的道理。人们常把少年期的涉世茫然用刚切好的头道茶水的浑浊来形容,此时应该去除泡沫冲洗茶具,而后才能让茶汤清澈见底,韵味有神。这正如少年时期一样,应摒弃浮躁让心灵沉静下来,这样才会凸显出年轻生命的韵味来;
而第二道茶则比喻为人的青壮年时期,二道茶水中所含的茶碱和茶多酚最多,同时还加有或多或少的其他味,所以喝起来带有较浓的青涩苦味,正如青壮年时期的人们辛苦打拼,经历了一段艰难困苦的时期,也为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第三道茶水才是真正的茶叶好坏的韵味体现,这道茶汤最醇最甘甜,最有韵味。因而人们用这道茶形容中年时期,经历了前两个时期的青涩与艰辛,这个年纪的人都已经有所成就,所以用这道茶来形容人生中年后的成果收获期是最恰当不过;第四道茶水则清淡韵暇,却能让人回味起前几道茶来,就仿佛步入老年时期的人们,往往会怀念年轻时的一幕幕美好人生,每一幕都令人感慨万千,最终化为一缕茶香萦绕在清新淡甜淡的生活中。
我们家的房客开了一家茶室,我常常跟她学泡茶的方法,慢慢地也爱上了品茶。品茶,要有一颗清淡、悲悯的心,哪怕处于车水马龙的闹市,都可以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在这个功名利禄的世界中,人人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忙忙碌碌的实现着自己的希望与梦想,心也随之忧愁烦闷,各种各样的饮料和奶茶代替了优秀的茶文化。与其被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如冲泡一杯清茶,享受一份独有的心境,塑造一片淡然的心境,在淡淡的甘美之中,细细品尝茶中所独有的韵味,在那蓦然回首之中感悟真正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