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方式:根据自己兴趣和想法,自选角度、自选方法,自选写作内容,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习“明清”时期的历史并用文字记录学习成果或学习感悟。
————————————————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别名老亮、今亮,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人称小诸葛,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政治家,军事家。
左宗棠可谓大器晚成。4岁随父去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考取第二名。同年因母亲病重放弃院试,母亲去世后服丧期间饱读经世致用之书,对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颇多研究,将《皇朝经世文编》、《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水道提纲》等书籍视为至宝,通过这些著作的学习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奠定了理论基础。
左宗棠18岁时父亲去世,以后的仕途经济完全靠自己打拼。
1832年(道光十二年),左宗棠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落榜,幸运的是因“搜遗”中第,主考官在发榜前复阅落榜的考卷时发现了他,从而取得举人功名。但在此后的6年中,幸运再没光顾他,3次赴京会试,均告失败。
由于科考失意,左宗棠未能沿着科考的“正途”进入官场,但他的学识、志向和才干,赢得了当时许多名流官宦的赏识和推崇,包括著名务实派官员和学者贺长龄、贺熙龄兄弟,特别是还得到了妻子周诒端的理解和支持。
这里要特别说下夫人周诒端。
周诒端出身书香门第,父虽早亡,却在母亲教育下熟读经史,知书达礼,还是位诗词达人,据说有存诗139首之多。1831年左宗棠入赘与其结为伉俪,可见周的魅力。成婚即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贤内助和知己。左宗棠虽大器晚成,但她一直无怨无悔,鼎力相助,跟随左右,夫妻感情甚好。
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左宗棠按照自己的目标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平定太平军运动中,协助曾国藩襄办军务,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在后来的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民起事、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任督师亲临一线等,均立下战功,为大清社稷稳定尽了自己的职责。
特别是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力排众议,抬着棺材出征,抱着必死的心念前往,可谓忠良之举。因为他深知“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师”的重要性,保住新疆就是为大清筑起了一道西北屏障。
为缩小与西方的差距,支持洋务运动。于1866年(同治五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后于福州马尾选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一个陆军出身的将军却成了海军的奠基人,可见其的前瞻性和大局观。
在担任陕甘总督时,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使船厂建造完工有保障,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在科考制度合理化方面建言献策。为方便甘肃与陕西考生应试,分设考点、分设学政,以免甘肃考生赴陕乡试之苦。
纵现左宗棠一生,在历次重大战役和行政管理中,指挥得当,把学到的经世致用的理论在战时灵活运用,展现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能。竟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传说,可见其的影响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鉴于左宗棠的功绩与才能,曾出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事业达到了巅峰。
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