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孩子,你慢慢来今日看点
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附育儿书单)

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附育儿书单)

作者: 爱读书写字的格格妈 | 来源:发表于2016-10-14 14:44 被阅读0次

    ——云香《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书评

    每个妈妈都需要修行

    看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想要推荐给新妈妈们,必能让您获益匪浅!本书涉及养育学龄前孩子的方方面面,读了这本书,很多让你头疼的育儿问题甚至生活难题也许可以找到应对的技巧或者打开死结的钥匙,甚至你的宝宝也会变得不那么难搞了!不妨试试看吧!(放心,我不是托儿,作者与我也毫无关联,我只是其广大读者中的一个)

    其实当初吸引我购买的首先是本书的推荐语:妈妈的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对此观点,我深表赞同。

    其次是作者的经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云香,一个四岁孩子的妈妈,孩子一岁八个月时,辞去研究所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她成功转型,成为一名华德福幼儿园的教师,以及专业的父母培训讲师,专注于儿童教育及亲子沟通方面的研究。更让我佩服的是,她的两本书都是在全职在家的两年时间里边做家务边带孩子完成的,需要强调的是,她们家没有请保姆,家里也没有老人的帮助。个中的不易我想当过妈妈的人应该都能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我对作者的努力和成绩表示由衷的敬佩和祝福。

    第三点吸引我眼球的就是书的内容目录,提及的问题皆是我当前几乎每天都在经历和面对的: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零食控制问题、看电视问题、绘本的选择购买及如何讲故事问题、玩具的选择、如何应对小孩子的磨蹭、如何引导孩子画画等,以及作为妈妈自我修行所面临的问题,比如自我的不满意及否定、内疚、不完美的自己以及如何在带好孩子的同时提升自我、每个妈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时光”等等问题。

    一直以来,面对这些问题,我迫不及待想要找到一把钥匙,一服解药,一盏明灯!而她,也许正是我要找寻的那个同道中人,那个引路人!

    让孩子做事情

    接下来具体说说我对本书的几点看法,也借此谈谈自己在育儿道路上的一些感悟。

    1、本书总体来讲,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写得精彩,对我来说也更有价值。

    前半部分(主要是第一二章)所提观点及方法,大部分是现在的一些主流观点,比如接纳孩子、倾听孩子、尊重孩子、表扬孩子等,我在其他书上也都读过,而且专家之间的争议也不是太大,基本形成了社会共识;作者的分析也有点限于表面,本想知道更深刻的原因或者更好的处理办法,对不起,没了,让我有不尽兴的感觉。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第三、四、五、六章),感觉作者显然是渐入佳境的状态,自己的钻研和思考仿佛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以至于写出的文字语言生动、流畅、诙谐,剖析深刻,引入的很多独特观点多次让我耳目一新,回家便用。可以说,后面这四个章节的内容几乎是篇篇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

    2、让我受启发和感觉比较新颖的几个观点

    一定要耐心、用心地了解孩子的本意,千万不要错怪了孩子的好意,那样孩子该有多难过多委屈!

    讲一个我们家的小故事。上周末妈妈带格格去买菜,准备出门时格格拉上了一个小车,急脾气的爸爸大喊:“干嘛又拿小车啊,你是要去帮妈妈拿东西的不是添乱的”小宝贝憋得满脸通红,语无伦次地说:“我,我不是拿小车…出去玩儿的,我是,我是要送它下去的(指送去地下室收起来)…”妈妈明白了爸爸对孩子的误解,急忙“共情”:“就是嘛,宝贝要去帮妈妈买菜,小车要放到地下室去,又不是要带出去玩儿的,是爸爸弄错了!”宝贝得到妈妈的理解,连连点头:“嘿嘿,是爸爸弄错了!”然后高高兴兴出门了。

    看看,有时候我们大人就是这样,自以为很了解孩子,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为人父母一项重要的功课,养育孩子其实就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当我们忍不住想要发火的时候,当然我们可以发火,但同时也需要自我觉察一下:我到底为什么发脾气呢?真的仅仅因为孩子这件事做的不对吗?还是我自己有什么内心的隐痛在作祟?如果孩子换个我们心情大好的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我们还会不会大发脾气?

    觉察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当我们在琐碎生活中时时刻刻带着觉察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本身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让你生气。你的老公也不会那么地一无是处了。

    G不指责、不评价、不讲大道理,将处理事情的责任还给孩子,信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也必定能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G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看透。因此,“我知道”这三个字不要轻易说出口,别人的心思我们不知道,也不可能完全知道。“倾听”适用于一切关系。但是“倾听”得当,事半功倍;不当,适得其反。如何倾听,更有许多的技巧和奥秘!(欲知详情,请去书里找答案)

    G要教会孩子表达,父母就必须首先学会表达,不要让表达变成指责,不要让拒绝变成伤害,更不要让你的情绪吓坏孩子,学会以“我信息”陈述。——其实何止是跟孩子的沟通中需要这样的技巧,夫妻之间甚至与其他家人朋友同事间的沟通哪个不需要恰当表达呢?

    G关于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作者提出一个比较新的观点。七岁前的孩子,生活在梦幻的世界中,他们需要的是梦幻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会损伤孩子的心灵,会提早唤醒孩子,让孩子过早地进入现实世界,这与揠苗助长是一个意思,对于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是一种非常大的伤害。(我们通常会以为,用尽可能科学的知识去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孩子更早地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也许我们真的错了。)

    G当孩子带着情绪问我们问题时,做家长的切忌直接回答问题或者不耐烦地打发孩子,要知道,这是他们向你敞开心扉倾诉自我的时刻,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理解性地聆听,可以重复他们的问题,或者说出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得到理解后倾吐自己的心声,让他们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试想,大人不也是这样吗?你在带着情绪说出某一句话的时候,其实是你想倾诉苦恼的时刻,这时候对方的反应是不是很重要?回应不当,你可能就懒得说了。但情绪依然在你的心底里。)

    G刻意的“延迟满足”是错误的。延迟满足是孩子自发的管理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在父母的设置下被迫延迟。这种能力也并不能靠后天培养出来。我们不怕让孩子等待,但是我们也不需要人为地给孩子制造等待的机会。(延迟满足一度时期被人们奉为圣经,作者的这个观点倒是比较新,有待进一步探索)

    G大吼大叫,不一定比平和温柔的语气更有力度;打骂孩子,不一定比充满爱意的拥抱更有作用。学会觉察自己的感受,并真正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生技能。爱,就要正确表达,而我们的感受,也一样需要正确表达。

    G很多父母不经意地忽视了孩子一些微妙的需求,用“不许动”来打发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可能用更粗暴地方式对待孩子的这种天性,这些都是迅速扼杀孩子自我的方式。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就习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也不自觉地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不妨试着回忆一下,当初我们听到父母总是否定我们感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感觉到很挫败、很愤怒,甚至感觉父母不接纳自己;抑或感觉自己很不重要,甚至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呢?(我们不妨试试,从自己开始,打破这个遗传链条,勇敢做出改变,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天性,成就孩子的好奇心。)

    G孩子提出请求,父母双方观点不同时该如何处理?作者有其巧妙的办法。(具体内容请去书中自查)我正在试用,效果不错。

    G高质量陪伴。孩子能吸收的不仅是父母所做的事情,更是父母做事时的状态和态度。如果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状态会非常放松、喜悦,孩子吸收了这种状态,也会非常放松、喜悦,同时,成人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和孩子一起做真正的工作,或者父母和孩子互不打扰又互相陪伴地各自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会成为父母最重要的额陪伴方式。(我最期待的是和我的格闺女一起坐在地毯上沐浴着冬日暖阳各自读书)

    G孩子天生是爱好劳动的,只要父母给机会。蒙台梭利曾说:“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们成长,让他们更具有活力。她们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如果你爱孩子,就和孩子一起干活;如果你想要孩子自信,有担当,就和孩子一起干活。

    G对于孩子零食问题,作者观点:越控制越失控。(有新意。比较认同。有时候,不限制才是最好的管理。我正在家中实践。)

    G对于绘本和玩具,作者观点:过多也是伤害。重复读一本书,能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这本书,还能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书真正地内化成他自己的东西。重复玩一件玩具,孩子其实可以创造性地玩很长时间。多了反而都是浅尝辄止。可谓过犹不及。(有新意。比较认同。选择过多容易扰乱思绪,损耗能量。一切都宜精不宜多。作者的新鲜做法我正在家中实践。)正所谓,少即是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高质量的阅读和玩耍。

    G只要孩子醒着,大人就不看电视,大人管好了自己,孩子就会学会管理自己。(这个做法我很赞同,可惜老公总是管不住自己,孩子也就跟着看电视,俩人还常常为了选台抢遥控器。我得想个更好地办法才行,愁死我了。)

    G新观点: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和生活,不把成人世界的快节奏带到孩子的世界里去,不让自己的焦虑紧张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都是父母思考的问题。(道理没问题,但也只能尽力而为吧,毕竟很多事情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比如上班上学时间,比如睡觉时间,孩子天生磨蹭,有时候不催不行啊,不过话说回来,催了其实也不大管用,我们还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尽量少唠叨,不管用的话不如不说。)

    G关于提前告知孩子即将发生的事情,让孩子有“预知未来”的感觉。这个办法很有效,讲一个前两天发生在我家的事情。周二时带着我家格去打预防针。她一年多的记忆里都没有去过医院。前一天,我们就用很平静地口吻不断地告诉她,明天我们要去医院,打个针针,护士阿姨也是爸爸的同事,不用担心哦,护士阿姨会先用棉球给宝贝擦一下小胳膊,凉丝丝的,然后尖尖的针头会像蚊子叮一样,一点点疼哟,然后就没事了,妈妈会抱着你,最后用棉棒按一下针眼儿,会有一点点血渗出来…我们甚至给她详细的演示了一遍全过程。孩子一边害怕着,一边又好奇着。我们没有哄骗孩子说不会疼。我们只是完全真实地描述了整个过程和她会有的感受。第二天,她的表现果然很棒,小小的害怕,但是因为自己的胸有成竹而勇敢着,疼的时候还在笑。最后还和护士阿姨挥手拜拜。楼道里来打针的大朋友小朋友都在哇哇大哭。旁边的家长和护士都夸她。这样的结果要完全归功于我们头一天的铺垫,绝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孩子天生勇敢什么的。

    G让孩子自由作画;描绘美好的大自然场景让孩子在想象中画画;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听”的,听孩子告诉你他的画面和故事;9岁前不上绘画班。给孩子即兴编故事,孩子更感兴趣;给小小孩讲故事,一定要是那种梦幻的美好的故事,经典的故事不一定都适合你家宝宝。(画画方面,金宝贝提倡的是安静作画,家长老师都不做任何干预和提示;但是我觉得,如果加入华德福那种场景式或故事式的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可能更加有方向一些吧。关于自己编故事,在格格身上也是得到了印证,她真的更喜欢我即兴编出来的故事,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声明,本部分内容中提到的作者观点也不是原文摘录,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演绎的,请勿与原书一一对照。)

    网络图片

    3、所举例子真实、鲜活,故事性、借鉴性强

    正如小巫老师在推荐序里描述的一样,作者没有把儿子塑造成一个“高大全”的模范儿童,以表明自己是一个完美的高手妈妈。这个“豆豆”就像我们在公园里、儿童乐园里、同事朋友家里常常见到的调皮男孩儿一样真实,更像我们自己家养的那个小家伙一样鲜活完整,既有可爱撩人懂事给你惊喜的一面,亦有撒泼耍赖不可理喻的一面,还有可怜巴巴被大孩子戏耍的一面。作者讲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她敢于也善于剖开自己的内心,更敢于并善于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在细微之处让我们看到作为母亲应该有的修炼和进步。

    许多作者书中提到的方法,看完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也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她就像邻家大姐或者每天在一起遛孩子的妈妈一样,是在跟你谈心,而不是说教,能让每一个字都进到你的心里。

    4、作者教我们方法,更是在教我们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看各种教育类书籍,国外的,国内的,名家的,草根的……书看的越多,虽很有收获,但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不管书上的理论有多清楚,实践时还是会一头雾水,甚至你会发现,很多书的很多理念还是截然相反的,到底谁说的对该听谁的呢?直接晕倒。

    本书作者边看书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还善于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试错、纠错,最终形成了她内化后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我搬了几条到自己家孩子身上试验,的确灵验。

    但是,我们除了学习作者提到的“对付”我们家里的那个“小魔王/磨人精”的具体方法,更应该学习的是她对待生活和家庭的态度,还有一个母亲自我疗愈、自我管理、自我修行、自我要求及自我成长的那种精神

    大多数新妈妈,不论全职过还是在职的,都经历过或长或短或轻或重的一个焦虑期、失落期。漫画达人妈妈呆小贺(是一位90后全职妈妈,在全职期间成功做了职业转型并迎来职业春天,一架妈妈中的战斗机。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哦。申明,我和她也没有半毛钱关系,纯属个人喜欢和敬佩所说的一段话我特别认同:

    一个女人,从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带孩子、创业,这条路看似顺利,但每一步都充满荆棘。抑郁症,产后焦虑,价值感的缺失敏感易怒,情绪的失控成为阻碍妈妈们往前走的最大障碍。

    也许,每一个妈妈都没那么容易,特别是现在的高知、职场妈妈们,要兼顾家庭和职场,并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恐怕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同样的境况,有的妈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调整,就能兼而获之,皆大欢喜,可有的妈妈,还在崎岖的育儿道路上苦苦挣扎怨天尤人。个中差距需要自己的反思,需要妈妈们的自我救赎、自我修行,每个妈妈都需要找到一种自己和家庭的平衡术。

    5、一个小小的遗憾

    本书的内容编排上最大特点是,由前半部分的“养育孩子”提升到结尾部分的“妈妈自我修行”上,我认为这正是本书有别于其他育儿书籍的独到之处、高明之处,也更能迎合妈妈们的内心世界。与书的题目“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正好呼应。我当时喜欢的便是这样的提升和感觉。

    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毕竟有限,就那么几年,我们的妈妈最终仍要回归到自己的人生当中。孩子的养育是几年的事,自我的修行却是一辈子的事。孰轻孰重孰大孰小孰先孰后自不必说。

    可遗憾的是,本书非常重要的推荐语及作者自序中,对于妈妈的自我修行放在了中间部分,最后却把落脚点似乎有点刻意地回落在了“养育孩子”上,有点让人不够舒畅淋漓的感觉。就好像一个妈妈好不容易抽出时间来一个人安静坐在咖啡厅里读书,突然被电话里孩子的哭声拉回现实时的那种失落、无奈、如鲠在喉的感觉。(纯属本人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美好的亲子时光

    我家宝宝现在满3岁,在这三年的育儿过程中,我也购买和阅读了大量的育儿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这样的命题。从胎儿、婴儿时期的重点在“养”,到幼儿时期开始的“育”字当先,甚至也不乏对孩子养育方面的全程性规划和准备,整个过程中,我越钻研越思考越实践,越能发现其中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困难性!

    对于作者在从零开始的阅读+实践,并在短时间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进而成为一名专业的育儿专家,不得不承认,作者真的是一位很注重学习也很会学习的妈妈。这样的成绩,真是让我敬佩不已。一切都出于热爱,将想传授的一切,化为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带着灵魂的温度,“从心里流淌出来”。这便是她教大家如何育儿的独特方式。

    另外,在育儿过程中,妈妈们也千万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自己的修行、提升、蜕变和完善。虽然我没有全职没有抑郁,但是由于工作及生活环境及状态的巨大改变,从原来的职场白领进入了国企的散漫“混日子”队伍,加之近几年结婚生子,整天都在和柴米油盐奶粉尿布打交道。我不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就像作者一样,我也曾遭遇过这样的自我怀疑:读了半天研究生,就为了这样柴米油盐的生活吗?这样的我还有什么价值可言?

    好在我一直在坚持读书,坚持思考,坚持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和新的价值。我也在努力成为一个如作者般“深爱老公和儿子并努力做好自己的女性”。

    附:育儿方面书单推荐

    1.《郑玉巧育儿经》的胎儿卷、婴儿卷、幼儿卷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3.《哈佛女孩刘亦婷》(1、2)

    4.《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5.安妮鲜花《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6.郑又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

    7.王涛《规矩和爱》

    8.[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注:本处罗列出来的都是我想强烈推荐的,每一本都会让你有不同的收获。

    (声明:文中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的成长 妈妈的修行(附育儿书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ng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