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噹,叮叮噹,麻糖,麻糖,叮叮噹。
小时候这样的声音最是悦耳,那个时候的阿杰还不知道什么是闻风而动,但已经学会了听“叮”狂奔,以至于常常跑出去很远才记起还没带米带粮,那时的麻糖基本是用换的。换回来麻糖,可以开心好久 ,回想起来算是童年记忆里被定格的最幸福的场景之一了。
吹糖人听罗老讲,道光年间的时候,李记丁丁糖就已经红了大半个成都,那时的成都有许多比圣诞老人还慈祥博爱的神人,敲着小铁板儿走街串巷,高唱着“白麻糖哟凉糍粑,叮叮噹,圆楸圆楸樱桃糖,四四方方薄荷糖,一根扦扦棒棒糖,长梭长梭棍棍糖,粑牙粑牙是姜糖,止咳化痰白麻糖,叮叮噹,凉糍粑哟白麻糖。”
糖,不论饴糖,冰糖,白糖,红糖,还是(蜂)蜜糖,回忆里总是满满的甜蜜和幸福。
什么时候开始有糖的呢?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制糖术已有一千多年,印度最早制造出了砂糖(sarkara),传到中国,也传到埃及和西方。后来中国提高了制糖术,将紫砂糖净化为白糖。这样,白糖又输入印度。因此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中国在制造白沙糖方面居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
好吃也艺术到了明末,中国人发明了“黄泥水淋法”,用这种方法制出来的糖,颜色接近纯白,是当时世界上品质最好的糖。其次,中国在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技术传播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制造的白沙糖曾被运到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当地人民食用和药用增添了品种,提高了当地人民的享受水平。这也可以说是蜚声全球的中国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真的是艺术糖在日常生活中,可说是处处可见。除了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之外,因其固有的特点,在烹调,食品加工方面被广泛运用。
本味自带的甜 简单放菜品上即可水晶芦荟--增加甜味
芦荟去皮,沸水汆烫,入糖水浸泡入味。
糯米藕--上色增加甜味糯米泡涨,灌入红花藕,清水浸泡4-6小时,入糖水煲软糯,切片淋各式糖汁。
糖葫芦--玻璃效果冰糖熬融化,起鱼眼泡,水果串裹匀
冰糖雪球--成霜特性 拔丝香蕉--拔丝特性 樱桃肉--柔和酸味 蜜汁叉烧--上色提鲜 烤鸭--脆皮上色 蜜饯果脯--防腐 各式点心甜品那么多甜食,为什么那么喜欢甜食呢?
甜味是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母乳就是甜的,因此爱吃甜食可谓是一种本能反应。经常吃甜食的人可能达到一种对甜食狂热的程度,看上去好象是上瘾一样。科学家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当人吃甜食时,人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会被激活,这种现象通常是在吸毒上瘾后才会出现的。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后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名为阿片类物质。他的功用几乎相当于吗啡。大脑感觉到这种兴奋,就会对它产生渴望。因此,人常吃甜食后会觉得越吃越想吃。当人吃了糖以后,糖会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含量增高,接着胰岛素会迅速行动起来,将血糖转化成能量。人吃的糖越多,体内产生的胰岛素就越多,转化出来的能量也就越充足,如此一来人体就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快感;但伴随而来的是,胰岛素消耗掉过多的血糖,导致血液中血糖迅速减少,这时身体就需要再来点糖类补充血液中的血糖。
最大的危机,不是你尝遍世间苦,而是你开始沉迷甜。
综上,各种食品为了防腐,为了提色,增加亮度,增加销量等等需要,都在食品里添加糖,不管你能不能吃出甜味,都在加糖,包括我们吃起来总是更香甜的米饭。但是不知道的是,糖已经成为威胁我们健康最大的危机,甜食虽美,可不要贪嘴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