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第二十章(其二)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宇宙是如此有序耘心解读:
所谓“达道五”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即“五伦”。伦,即秩序,就如同“道”是万物的规律一样,“伦”则是人这种动物的生存规律与秩序。
有人认为,五伦是封建社会道德思想的代表,我一直想不明白,它何以封建了,它分明很务实很现实嘛,它只是一种客观呈现,绝不是谁强加给人们的道德加锁。孔子只是告诉人们,人们应当尊重自己的生存规律即“人道”“人伦”,就像老师告诉学生要尊重记忆规律、生活规律一样,这怎么能是强加于人的封建道德加锁呢?
“五达道”,它直接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法则:序与位。
人与人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关系,正在于人与人之间有序不乱,有位而安,即远近高下亲疏,长幼先后尊卑。在孔子眼中,这才是人与人关系的真相,那些将人与人关系绝对平等化,以同等的爱对待的观点,是不现实的,是不符合真实现象的,比如墨家的“兼相爱”。
正因为人们依循了这种基本的人际关系,人们的家庭才会幸福,事业才会顺利,社会才会有序。假如在家庭里,父不在父位,子不在子位,父亲缺失,那么孩子一定心中会有心灵的空缺,这必然会给孩子未来的人生,特别是未来的家庭幸福带来影响;如果子不在子位,在家中像父亲,甚至像爷爷,比如当今人们常说的“小皇帝”,那么这个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必然不和睦;同样夫不在夫位,那么妻子也必然内心不会幸福。同理,从家庭到社会,君臣,即上下级之间,如果不讲序与位,那么势必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朋友之交,应该相对是最平等的关系了,但同样有远有近,有亲有疏。
因此说,此五达道,就是人与人这个最基本系统的五个真如实相,只是这五个真如实相,都得符合“序”与“位”的系统法则。
但在这个最基本的人际系统中,孔子并没有给我们指出如何更好地经营幸福生活,而是直接指向如何走向成功,所以他把“君臣”排在了首位,这当然是出于对帝王权贵的尊重,出于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然而,对于普通的人们,恐怕更重要的是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那么重新看待这五种人际关系在生活中的次序,便显得非常重要了。
但无论如何,这个系统是从家庭开始的,而家庭系统的核心首先是夫妇,其次才是父子,再次是兄弟,由家庭关系向社会关系投射,父子投射为君臣,兄弟投射为朋友之交。这样的人际关系构成,才会有幸福可言,才符合“序”与“位”的法则,当然,当国与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便常常首先选择“君臣”即国家、集体,而把家庭放在次位,这是大义,正所谓有国才有家,同样符合“序”的法则。
做到这五达道,那么也就意味着做到了“仁”。
那么怎样才能让人们明序安位以立“仁”呢?
即如何促使人际关系良性健康运转呢?
儒家提出的做法是“三达德”:智、仁、勇
智、仁、勇,是德,“德”在最早的时候,就是行,依道而行,正道直行,即为德,因为“德”,才有“得”。只要依德而行,就会有“得”,就会得仁。故孔子说:所以行之者一也。
无论以什么样的因缘,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做到智仁勇,就能通往“五达道”,就能实现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仁”。这可以说是为修“中庸之道”提供了一个方便法门。
所以修“五达道”,可以先修“三达德”: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所谓智、仁、勇,就是要在修道上,好学,力行,知耻,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圆融畅通。
万物间无一物不圆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