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孙伟医生讲课录音整理)
上次课给大家讲了讲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谈到了“孝”在教育中的重要的作用。讲了以后,一个学员就提出来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提的特别好,他说孙老师你讲的孝很好,《二十四孝》上有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就是讲一个人把自己的儿子要埋了来孝顺他的妈妈,叫“埋儿奉母”,大家听过吗?这是《二十四孝》上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我们古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家里边比较穷,侍奉着老母亲又生了一个儿子三岁了,因为家里比较穷没有饭吃,但这个老母亲又特别疼爱这个小孙子,很疼爱他,每次她的饭都给她的孙子留一点。郭巨看了以后就觉得老母亲这个饭本来就少,还要分一部分给儿子吃,于是他就和他老婆商量,说:“儿子没有了,我们还可以再生。老母亲没有了,那就没有了。我们把儿子埋了吧,埋了以后节省的饭给老母亲吃”。夫妻两个就去挖坑准备埋儿子。结果呢,挖坑时挖出来了一箱黄金,箱子上面写着黄金是专门给孝子郭巨的。有了这箱黄金,就不用埋儿了,一起侍奉老母亲。这就是“埋儿奉母”,把儿子埋了侍奉老母亲,这就是《二十四孝》上的一个故事。我们有学员就提出来,问我如何看待这个事情?那么大家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如何去分析这个事情呢?关于“埋儿奉母这”个事儿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是怎么看的。以下给大家说一说我的分析。
首先分析的就是我们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看那些古书,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学习的问题。要想学中国传统文化,大家记住有这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叫“依文不依人”,就是你要依这个文本身不要依谁在讲。相同的经典,不同的人讲出来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一本《道德经》,大家知道历史上存在非常多的注解的版本,甚至有好几个皇帝都写了《道德经注》,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写这个“注”,《道德经注》不下五百本,五百个人都在注解道德经,那每人讲的都不一样,怎么办呢?因此我们要“依文不依人”,你要依《道德经》的文字,不要去依这个注解的人。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是“依义不依语”,你要去依这个文字背后的含义,而不是依这个文字本身。这个语句不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是重要的,这叫“依义不依语”。这是两个基本原则。我们现代人研究古典这些文化、这些书,往往就是依文依语但不依意。我们古人写的这些书就好比一个手指头一样,它要干什么呢?就是指引你看那个月亮。我们比喻为“指月”。古人写了那么多东西其实就是一根手指头,告诉你月亮在哪里,你顺着古人手指的那个方向看到月亮去。我们现在人呢就是只研究这个手指头去了。这个文字怎么样的优美,怎么写的。但这文字背后它想让你干什么忘了。所以你用这种方式来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就走偏了,所以大家要看到文字背后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其实“埋儿奉母”这个故事,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它的含义在哪里?其实就是给你讲这个孝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一个“安位”的原则,把位置安好了这才叫孝。大家看这个孝字怎么写的?大家想想孝顺的孝如何写呀?这个孝上边是一个“老”字,下边是一个“子”字。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孝”字本身就告诉大家它的含义是什么,老人在上子女在下,讲的是个安位的问题。所以“埋儿奉母”这个事儿讲的是当你的父母和你的子女之间有了利益冲突的时候,你应该把父母放在天位、放上面去,把子女放在地位、放到下面去,这叫“天地各安其位”,这是“孝”本身所要传达的意思,就是安位的原则,而不是让你真的把孩子杀了去侍奉你的老母亲去,这是这个故事真正的含义所在,不要理解偏了,说“孝”真是无情无义把亲骨肉都给埋了。我们古人告诉我们一个成语,叫“得鱼忘筌”,听过这个成语吗?筌是什么?就是一个竹字头加一个全部的全,这是我们古代一个捕鱼的工具,用它去抓鱼的,如果说你用这个工具把鱼给抓到了,你就不用再在乎这个筌了,叫“得鱼忘筌”,也就是“得意忘言”。知道这个故事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了就不用在乎这个故事本身了,明白这个意思了吗?所以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去理解它的含义而不在乎它的形式,这是第一个层面的解释。
那么第二个层面的解释呢,我们从孝的这个角度来看郭巨这个人的行为,“埋儿奉母”是真的孝吗?这要引起大家的思考。大家想一想这种方式孝敬父母可不可以?孝,有不同的层次,大概可以总结出来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孝其身”,就是我们孝顺父母的身体,照顾父母的衣食起居,给父母钱,给他们吃的、给他们穿的,这叫孝其身,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叫“孝其心”,就是让父母开心,心情愉快,你看孝顺孝顺为什么要顺呀,就是让老人家心情愉快,这叫孝其心。第三个层次叫“孝其志”,这个志是志向的志,父母的志向一般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我们本身能够成龙、成风、成才的话,本身就是孝父母的志。第四个层次的孝呢叫“孝其慧”,你能够让父母有智慧,什么叫智慧呀?就是有了解脱烦恼的能力这就叫智慧。如果你能够带领父母走向心性修行的道路,让他们放下烦恼,了脱了生死,得到了真正的智慧,那是孝的最高境界。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但是难度更大一些。从“孝其身、孝其心、孝其志、孝其慧”四个层面,我们看看郭巨这个人的行为。他为了让老母亲多吃点饭,把儿子给埋了,他在“孝其身”呀。如果老母亲听说她的孙子被埋了,她会什么感觉呀?怎么想?肯定痛苦啊!她那么喜欢这个小孙子,结果被埋了,她不痛苦吗?与孝其身来比,孝其心更重要啊!其实老太太没有吃的,但看到孙子就高兴,这不更好吗?你觉得“孝其身”和“孝其心”哪个重要?当然要孝其心了,让她开心就好嘛,所以郭巨就愚蠢,愚蠢到只知道孝其身而不知道孝其心。
如果是从孔子的角度来看,肯定是要批判郭巨的。为什么孔子还批判他,孔子一直推崇孝呀,你看郭巨很孝,为什么孔子还会骂他呢?《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其实是元朝人编的。和我们孔子当年那个“孝道”已经差的太远了,都走样了。所以我建议大家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啊,汉朝以后的书不用看,要看就看汉朝以前的书,之后的基本上都存在一些文化断层的问题。如果孔子看到这个故事,能把孔子给气死!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孔子当年教育他的学生曾参的故事,大家有没有听过?曾参是孔子的学生,特别孝顺父母。但是曾参父亲脾气特别暴躁,动不动就打曾参,甚至往死里打。但曾参又是个大孝子,父亲打他的时候动都不动,打死也不动,他以为他是孝顺他父亲呢。曾参请教孔子:老师啊,你看我父亲那么打我,我都不还手,我也不躲,你看我够不够孝?孔子就说了两个字“愚痴”!为什么说曾参愚痴呢?万一父亲把你打死了,这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让他成了杀人犯了吗?“陷父不义,安有孝乎?”你让父亲陷于不仁、不义,你还谈什么孝啊?你只是为了成全你自己的孝,就让你父亲背上了杀人犯的罪名,愚痴不愚痴?孔子给曾参的建议就是“小打则挨,大打则逃”嘛,如果父母亲打你,小打小闹不太疼,你就挨着,表示你的孝顺。如果往死里打,赶紧逃跑啊。这就体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什么叫中?就是不执两端靠中间!这叫中庸之道。你不孝顺父母作为一个极端,你愚痴的孝又是另外一个极端。所以你要取中间,要灵活,这才是真正的孝呢。所以大家不要理解偏了。
对于郭巨埋儿奉母,我的看法是:“郭巨虚孝名,不分重和轻,愚孝取儿命,徒伤老母情”。郭巨虚有一个孝的名号,《二十四孝》标榜他为大孝子,但却不分重和轻,愚蠢的孝顺,差点取了他儿子的性命。如果把儿子活埋了,只会伤害老母亲的感情,不是真正的孝顺。
以上就是我对郭巨埋儿奉母的分析,供大家参考。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鼓掌)
网友评论
对于郭巨埋儿奉母,我的看法是:“郭巨虚孝名,不分重和轻,愚孝取儿命,徒伤老母情”。郭巨虚有一个孝的名号,《二十四孝》标榜他为大孝子,但却不分重和轻,愚蠢的孝顺,差点取了他儿子的性命。如果把儿子活埋了,只会伤害老母亲的感情,不是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