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报名了一个文案写作课,运营提前拉了一个微信群预热。在建组环节我遇到无组可入的问题,都是由于沟通不当造成的。很多时候,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粗心是借口而已
周三在群里发了一个投票环节,在自荐组长名单中选出你心中的小组长。看过十位准组长的自我介绍和在群里的活跃程度,选两人提交投票。昨天又在群里发布一个选择想要加入的小组,由于格式和内容与前一天的票选环节非常相似,我以为是同一个投票,就因为疏忽而错过了。错过分组的人需要自己去找还有名额的小组。因为粗心和自以为,给自己增加了麻烦不说,也给别人增加了沟通的成本。
这次错过分组是因为粗心,粗心的原因是自以为是的遗漏信息。其实很多时候,粗心不是失误的原因,而只是给自己的借口。
信息传递到位,执行效果才会好
现在很多单位都是用微信传达工作安排,好处是更及时更快速,但也更容易错过重要信息。因为微信刷屏的速度太快了,而我们在工作中也不能时时刻刻盯着微信看。
所以,我们不仅提醒自己要认真留意工作信息发布,更要注意工作发布和安排的方式是否能有效传达到位。传达不到位,安排不明确,员工做不到或者没有做也就不奇怪了。
多一次确认的动作,不要只是“我以为”
一位热心的组长主动加了我的微信,我分别在群里和个人微信留言给她询问我是否能加入他们小组。她说我是最后一名。我以为搞定了。
过了几个小时,突然看到组长单独留言给我,告诉我名额已满,需要我联系其他组长。而且也没有解释我最后一名加入为什么又不行。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复,我感到很茫然。这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做事有标准,执行多确认
组长一连串的动作都让我误以为是分组成功了。最后却又不得不另寻他组。平常我们的工作里也会遇到类似的乌龙,减少乌龙的办法,就是做事有流程有标准,执行多确认。
站在对方角度,不是说说而已
我很清楚是自己失误漏选,但是经过这一上午加下午的操作,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心情。起码在沟通中,无论是我还是组长,都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组长可以向运营反馈,运营或其他组长可以主动出来找一个未满额的组直接分配。给学员有人管的感受。有人管就不焦躁,后续安排就容易些。
我自己也可以多确认一下,仔细看好每次发布的通知。不明确的地方主动发问。人与人的差别,很多时候只是差那么一两次主动的求知。
用别人能听懂、愿接受的方式
所以,沟通的重要性,不只是你说了你该说的、你想说的就可以了,而是要达到让对方明白、并且愿意一起协作的目的。
由此,我们作为用户,我们希望服务方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要好好想想,作为服务方,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服务状态才会觉得满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需要更细腻的观察、更贴心的照顾、更有效的沟通、更有力的执行、更有结果的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