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因剿灭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又有《曾国藩家书》《冰鉴》等书传世,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有人称他为“千古第一完人”。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应该是个道学家,老学究,一身陈腐之气。直到翻开曾国藩的传记才知道,原来他早期也是个愤青。
读书时代
现在大家经常拿曾国藩的读书经历来励志,说曾国藩读书差劲,资质平庸。可事实上,曾国藩15岁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七。21岁考取秀才。按知乎上的人民艺术家豆子的分析,秀才的难度相当于考一本。27岁位列三甲,成为进士,进入翰林。这个就类似于现进入清华北大读博士,后又成为中央办公厅的秘书。38岁时升到副部级。这样的能力还说资质平庸,资质更好得啥样呢?
他秀才考了七次,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并不属于特别优秀的。俞敏洪高考了三次,马云高考三次,20岁考入杭州师范,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人说这两人资质平庸。
职场十年愤青期,由升级小火箭到人人避之不及
曾国藩在京当官十多年,十年升了十级,简直是升级小火箭。
而他却常常觉得自己尸位素餐,对国计民生并无贡献。屡屡流露出辞职回家的念头。他洞察世事,看出那些职位高的就表现出一副宽大为怀的样子,来笼络人心,而职位低的就应声附和,阿谀谄媚。大家一起打哈哈,没有几个用心做事。
咸丰皇帝刚上任的时候,表示要广开言路,多听听大家伙意见。
愤青曾国藩立马当真了。当即开了个帖子,痛骂组织气氛不好,一个个做事要么推责,要么敷衍。他建议领导以身作则,多多学习。要知道这个时候,曾国藩已经39岁了。
我相信现在没有多少人会对刚上任的管理者这么掏心掏肺。刚毕业的小年轻可能做得出来,可一个39岁的,在职场已经11年的人,也能如此幼稚!
咸丰皇帝称赞了曾国藩,但却由于帖子里图画的不够好看,他被同事们一顿嘲笑。显然是由于他的出头引起了同事们的排挤。
而后咸丰皇帝对手下们的帖子,也就是随便看看,发个指令下去让大家学习,也不检查进度,然后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愤青曾国藩一想,唉,这可不行,我得敲醒领导。
在曾国藩40岁的时候,他发了个帖子《领导的三个缺点需注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说咸丰皇帝有三个缺点,包括只注意细枝末节的小事情不注意方向策略,只嘴上表示倾听大家意见却不落实,刚愎自用不听劝。
一个40岁的人,怀着怎样深沉的爱,才能做出这么天真的事情?
我相信无论是以前的皇帝还是现在的管理人员,都没几个愿意听这种话吧?果不其然,领导很生气。幸亏有好几个人苦苦求情,曾国藩才幸免于难。
后面他终于学乖了,不再在帖子里面说皇帝的不是了。
而后,曾国藩又为了正义,按原则治了两个罪官。结果大家都开始跟他拉开距离。
呕心沥血练湘军,创建职场第二春
职责不明,管理老团队被抵制
41岁的曾国藩因为母守孝,离开了京城,回到老家。
这个时候,太平天国一路摧枯拉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咸丰皇帝下了个命令,让曾国藩和湖南巡抚一起,建个能打仗的团练。
曾国藩积极动员,让长沙的绿营军每逢三号八号和团练一起会操。
这下问题来了,你是个文官,军务这种不是你的管理范畴啊?果不其然,马上遭到了绿营军的抵制。
这个时候曾国藩跟咸丰皇帝沟通,把带头抵制的人革职。
虽然这次曾国藩赢了,但后面绿营军和团练又起冲突,曾国藩差点被打。曾国藩的同事们却笑他多管闲事。
无经验,从头建新团队
42岁的曾国藩来到衡阳,从头创建湘军。
就像创建一家新公司一样,曾国藩面临几个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没钱。
表面上老大给了指示,但咸丰皇帝并没有拨钱给他。而地方政府这些同事,又等着看他的笑话,更不可能帮他。
怎么办?找投资人,劝捐。找大户捐钱,然后给他们荣誉职位。而咸丰皇帝对荣誉职位却看得很重,给个啥鸡毛蒜皮的荣誉都慎之又慎。甚至差点把曾国藩革职。后面从轻发落,把曾国藩降了一级。
就这样,攒了不到两万两。
解决钱的问题后,就是招人。曾国藩的《冰鉴》讲的就是对招人的感悟,也算是HR的鼻祖了。我一度怀疑,曾国藩招人只招朴实农民是不是启发了华为的HR制度。
曾国藩在练兵方面没有任何经验,一切只能从头摸索。
“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
最终,这支队伍在湘潭战役中力克太平军,为咸丰皇帝长了脸。曾国藩获得了咸丰皇帝表彰,还有权调遣除了巡抚之外的湖南官场同事。
无实权,跨团队合作被刁难
为了抵御太平军,皇帝调曾国藩去江西作战。
现在问题来了,军饷都是就地筹集。财政权是在地方官手里。这个跟地方官要通力合作才行。如果地方官处处给你设障,你是没法筹集到军饷的。曾国藩去江西地界,就类似于我们跨部门合作。对方部门老大不鸟曾国藩,处处给他为难。他一忍再忍,终于拍案而起,跟领导投诉。咸丰皇帝就把江西的老大给撤了。
新老大上任,还接着团结起周边同事,继续不鸟曾国藩。
归根结底,曾国藩并无实权。手下人的升迁他做不了主,而饷银薪酬他也做不了主。他表面上是军队的管理者,本质上并无权力。
求支援,顶头boss巧夺权
他在左右支绌的情况下,恰逢父亲过世,就立即回家守孝。
领导催他上任,他把心里的苦水一股脑倒出来。并提出要求,希望有巡抚的权力。如果皇上不给他巡抚的权力他就待家里,不再带队了。
看看,曾国藩直接要权。
结果呢?咸丰皇帝看湘军没有曾国藩好像也进行的不错。他本来就怕汉人权力太大,这样刚好,顺水推舟,夺了曾国藩的兵权,让他好好在家守孝。
这下悲剧了。
猛反思,创建事业第二春
曾国藩病了。
他的同事们个个骂他,说他要挟领导。是个伪君子。
他的部下们纷纷飞黄腾达。比如以前还是他小弟的胡林翼,成了湖北巡抚。再小的小弟杨载福成了二品提督。辛辛苦苦创建湘军的他,却仍然默默无闻。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个时候他已经46岁了。
曾国藩不是神,他的情绪崩溃了。在家期间,天天骂人。晚上睡也睡不好。一想到自己就此错过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就无法自控。
很多人都没法过这个坎。
但他过去了。
经过一段痛苦期,他终于静下来了。
自己所做的事情既然都是对的,为啥总是被排挤?如果他仅仅是一个陶渊明或者苏轼这样的文人,肯定就写写文章骂骂政府,就此沉沦。毕竟他是对的。出发点目标和手段都是对的啊。但他是曾国藩。
虽然所做的事情都是好的,但是自己总是锋芒毕露,总以为自己光明正大,就在说话办事上毫无顾忌。说话太冲,做事太直,别人能不反感么?他所看不起的圆滑、虚伪正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人家不是。自从丁已、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年,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在曾国藩以为自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时,太平天国竟攻破了江南江北大营。咸丰皇帝不得不启用曾国藩。而这次,曾国藩没提任何条件,撸起袖子开干。
曾国藩变了,变得更圆滑世故了。他终于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这开启了曾国藩事业的第二春。
曾国藩的处世哲学
在经过官场的起起伏伏,曾国藩终于找到了跟这个官场友好相处的窍门。
对上他不再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虚与委蛇。
对同事,更加谦虚周到。
对下他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早期曾国藩以为通过忠义教育就能令人跟随自己,后面才发现,只有用名利诱惑,才能网络天下英才。
曾国藩外儒内法。表面上仁义君子,推己及人。内里是势、权、法三术。换种说法,表面上是个感性的人,善于替他人着想。本质上是懂人心,懂技术,懂权术,懂管理。
曾国藩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爬起,变成了外圆内方之人。
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砺后得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