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与归乡似乎是不成 问题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一直流行两种几乎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当年楚霸王项羽的观点——“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人道是“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发达了连故乡都不愿归或不敢归,还谈得上什么“毋相忘”?这就如同黑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谁看得见?不是白瞎了吗?
所以项羽当年为了人前显贵,荣归故里,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子弟兵衣锦还乡,回到老家彭城(今徐州)这一隅去做他的西楚霸王,连关中这样成就帝业的风水宝地他也无心逗留,最终让无赖刘邦得以坐大,瞅准机会一举拿下管仲,成功建立了大汉王朝。
但是民间另外一种观点也一直很有市场,即“穷不走亲,富不回乡”,有的地方说成是“穷不走亲,富不串邻”或是“人穷不走亲,富不串邻门”,其意思都是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人穷困潦倒时去串亲戚们,容易遭受他们的白眼,甚至认为你是去借钱借物或求人办事了,最后遭人白眼、冷落、鄙视乃至嫌弃。
人富裕后到回乡或到邻居家串门,经常有“笑人无,恨人有”的人仇富心理和嫉妒心理作怪。首先,人有钱了都想着衣锦还乡,扬眉吐气一番。回乡后的一些礼尚往来中,如果出手阔绰会被人觉得财大气粗、炫富显摆,给别人带来压力;稍微精打细算些,难免会被嘲笑为吝啬小气。
还有那些找你借钱、寻求帮助的,不帮助说你六亲不认、为富不仁;帮助少了说你不大气、不够意思;还有些人拿你当经济靠山甚至“冤大头”,仿佛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是理所应当,比如找你借大笔钱,也不管他自己有没有偿还能力,或许压根就没打算归还。总之,对你搞起了道德绑架,让你动辄得咎,里外不是人。回乡的结果是很可能惹你生一肚子闲气,搞不好就会遭到风凉话、冷遇和疏远。
作为民间俗语、谚语和口口相传的生活经验之集大成者的《增广贤文》对这类现象概括为:“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且看席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人穷不走亲,富不串邻门;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这段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生活基础,从古到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也不尽客观。
以前社会贫穷落后,民风淳朴,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交往模式体现较多的团结互助。随着时代演进,贫富差距逐步加大。部分人嫌贫爱富、一些人拜高踩低、趋炎附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过分注重以金钱为核心的身份认同,有些地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这句老话也从反面告诫人们:“穷莫失志,富勿张狂”。在穷的时候,要跟定时代的步伐,应该努力打拼,不要寄予期望别人来解救自己的窘迫,当我们接受别人善意时,也要有点水恩涌泉报的情感;富起来后也是一样,不要为富不仁。学会谦卑低调,讲求大智慧,平等多走动拜访,平易待人,拉近心理距离,做一个温暖的人。特别是时刻要怀有感恩之心,在自己力所能及时,该帮人就帮一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总之,穷与富都要HOLD住。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