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实现天人合一之道的条件
2009-06-12 21:23
事实上,严格来说人与环境系统相互之间的价值关系的系统之间从罗辑学的角度来说有5种状态:(假设人与环境系统是:A和B)①A与B相交;②A与B相切;③A与B相离;④A包含B;⑤A被包含于B。从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来说,看两者各自的标准以及现状是什么,如果这两个系统之中人所处的是社会环境系统,这个人是某种专业,在该专业中他己走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人们的前列,而这时,也刚好社会发展也需要这门专业,那么可以肯定在这个社会环境系统中他是成功的,或与所处的社会整体将会获得最优化或多赢,这可以是是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一致或同态的表现。但如果不是甚至相反,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系统不需要这门专业甚至排拆,那对所处的社会整体与他来说都不利。可见,道不同也是不相为谋的!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欲)也”,说的正是只有人与人之间志同才能道合,这个其实就是我所说的两者的价值目标方向一致或同态的表现。这个道理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整体与他的价值关系也是如此。
所以,能够懂得天人合一之道的圣人(有智慧的成功者)往往能够随时随地借助环境系统某事某物的势、能、力方向来帮助实现自己的功用目的,比如,一个住在河流的上游城市的人要去下游的城市,在没有车和其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乘坐船只就是最好的方法;三国演义之中有一个故事:草船借箭,不知道是不是历史事实,但是,由于诸葛亮懂得当地天气的变化规律和对曹操心理估算的准确预测以及曹水上惯用的作争方式:远距离用箭攻,因此借助着天黑黑时雾色蒙蒙等等,这些天时地利与曹操心理与惯用的作争方式等等“人和”条件,使实现自己借箭的目的达到概率最大化,当然,其实世间上的事件的发展趋势也有许许多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也还是那个三国演义之中描述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葫芦谷火烧司马懿,眼看司马懿父子就快命绝葫芦谷,突然却下起了一场大雨救下了司马懿父子的命,为什么诸葛亮当初却没有算出火司马懿时天可能会下大雨,并且为防范措施此做的更加殷实一些从而杜绝马懿父子逃命的机会呢?在这里,我们看出因为诸葛亮熟悉并且算出草船借箭时那个地方的气候变化,而没有算出火烧司马懿父子的葫芦谷的气候变化,而使诸葛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从《庄子·内篇·逍遥游》之中获得的启示: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人对于同一物品的物性(功能)从不同层次的价值立场或者角度来考察,同样一种物品的物性(功能)具有不同的功用价值;惠子说可以容纳五石与质地脆的大葫芦不能盛水也不能当瓢,因此它无用,就把它砸了。但是,庄子说他: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
因此,实现天人合一之道的条件不但要懂得天时地利人和,同时也要懂得物性(功能)从不同层次的价值立场或者角度来考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