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心灵(四)

作者: 林汉扬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09:03 被阅读7次

㈣“自我”与“客我”的矛盾

写到这里又使我想起老子道德经二十章的文字:“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气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飕飂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每一次我看到这些文字就要产生一种莫名的悲伤感,我不知道是为道德经的作者其人理想与现实不协调的遭遇悲伤呢,还是为自己的处境所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呢?或许两者都有吧!

理想与现实就是这样的难以调和一致呀!所以,历代许许多多思想超前的哲学家在自身当时所处的那个时空他们的思想总是被视为异端邪说而不能被社会所接纳,最后都是抑抑而终,难道, “我身” 就不能够使身体与精神、思想与现实、认知与行为合二为一吗!如果说“客我”是一种现实状态的“我”,它是一种“命”的话,那么,“自我”对于 “客我”的感觉、判断、认识、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对于这种“命”的“运作”, “运作”即是控制过程。“自我”的行为结果与“客我”的需求标准之间的关系是:有时候“自我”偏离于“客我”上,有时候“自我”偏离于“客我”下,有时候“自我”偏离于“客我”左,有时候“自我”偏离于“客我”右,“客我”的需求标准是“自我”的行为根本,“自我”的行为必须以“客我”的需求标准为依据,“客我”的需求标准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量。

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人生就像一场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地点每个人接触到、经历过的事情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就其形式来说却是一样的,都是在付出与收获;不要盼望着真的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发生,但是,也不可能存在:方向正确而努力去走却达不到目的地,可能存在的只能是:你中途熄火停止前进;不要企望自己不付出而让别人来无偿成就你实现成功,只有懂得规则明白别人的需求并且明白如何去满足别人的人,才能够有可能获得别人来成就自己的成功,成功的人正是因为其自我符合了客我。

相关文章

  • 道与心灵(四)

    ㈣“自我”与“客我”的矛盾 写到这里又使我想起老子道德经二十章的文字:“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于恶,相去若何?人...

  • 道与心灵外篇(四)

    (四) 创新要勇于破除前人框架。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据说是在一棵树下成佛的。...

  • 道与心灵(八)

    【八】“自我”与“客我”的同一就是“真我” 什么是“真我”的境界?就是精神和形体、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潜意识与意识...

  • 道与心灵(九)

    【九】“真我”的阶段性实现是向天人合一之道(圣人与佛境界)实现的逐步扩充 那么,如何去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呢?我认...

  • 道与心灵(十)

    【十】实现天人合一之道的条件 2009-06-12 21:23 事实上,严格来说人与环境系统相互之间的价值关系的系...

  • 道与心灵(五)

    【五】、“自我”的概念。 “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就是心理上的“我”,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是对于上面所说的三种“客我...

  • 道与心灵(一)

    (又叫《分析“我”的数学关系》) 林汉扬写于2011-07-01 检阅了有关于“我”的理论,从佛学、道学到现代的西...

  • 道与心灵(十一)

    【十一】极端偏离“真我”的自我与超我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明白这个“道”就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价值都是为正...

  • 道与心灵(三)

    林汉扬写于2011-7-1 16:14:16 ㈢、“宇宙的我”即宇宙之中的客观的我。 当“我”作为以宇宙之中的立场...

  • 道与心灵(七)

    【七】“自我”可以经过下面几个步骤认识、调节接近“真我” 自我认识: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谁?包括生理、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与心灵(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ga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