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时彼一时。
曾几何时,那个谁谁谁挖门子盗洞,混进某某协会,定会翘起尾巴,烧得一时间,分不清东西南北。
用不着仔细观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感觉得到。挎一竽,便敢往队形里冲大有人在。
使上几两碎银,随便找个台面,来个竽子独奏,倒也无关胆子大小。
虽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早已成为传说,但碍不住总有些人,有续写传奇之冲动。
鉴于村子东西南北头儿,解决大小内急之处,早已经安排了绿色环保设备,根本用不上既不舒适,又不环保之物。
可以想像,大概率事件就是,签上只有自己认识的一串字符,送送什么人。
早市儿,亦或是夜市儿上,总蹲有专为别人设计艺术签名的师傅。买菜买肉买水果,顺便瞄了几眼,还真有稀疏几人,蹲在地上,跟设计师傅交头接耳。
师傅低着头,手里那支粗黑签字笔,在A4纸上,涂来抹去,并不时抬起头,眼睛瞄着身边人,嘴巴不停扇动着。
一般来说,当客人,直起腰,点着头儿,拿出手机,对着挂在师傅脖子上,那个草绿色二维码,扫描完成,这桩艺术签名交易,才告一段落。
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如今各式各样的签名仪式可是不少。
红毯尽头,聚光灯下,追星族们大呼小叫声浪里,各路明星在主办方签名板上,签名册里,少不了大笔一甩,留下痕迹。
那种痕迹,除了红毯,闪光灯,对了,还有主办方,跟着互动一阵子之外,便无太多意义。
彼时,艺术跟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少了方块字的骨架,那股(骨)气,瞬间烟飞灰灭。
丝毫怨不得蹲在地摊儿里,四下撒摸顾主那个师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出银两,我出脑洞。
话说回来,地摊儿那摊主儿,可以闹着玩儿把钱给赚了。可是,没人让用银两讨换过来之物,涂到公众场合,去转着圈儿丢人现眼。
名人鉴名售书的现场、大咖个人艺术作品展览,我也有幸,赶上过几次现场。
说心里话,场面之热烈,人头之攒动,多半是靠事前,策展人处心积虑去“策划”,去“运作”,去“营造”。
不能不承认,在签名这一块,那些毯星们,打不过这些名人大咖,是不争事实。
展示母语的魅力,和方块字的光辉,肚子里没有点儿干货,脑子里缺少点儿真本事,还真是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