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之四
(接上文)
杨洪(公元1381年~公元1451年),字宗道,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生于应天府六合(今江苏南京)。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承袭其父杨璟的百户令之职,远戍开平(今属广东江门)。后曾随朱棣北伐,与阳武侯薛禄出征大松岭,长年守备边关。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升为游击将军;旋即,进职都指挥佥事。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升迁为左都督。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得佩镇朔将军印信、充任总兵官,镇守宣府【即宣府镇,明初所设立的九边镇之一,因镇总兵驻宣化府而得名,也有简称“宣镇”者。所辖边墙东起居庸关四海治,西达今山西东北隅阳高县的西洋河,长一千零二十三里。】。自永乐初期至正统末年,在边地四十余年,以敢战、善战至大将,声震南北,迤北诸部(蒙元后裔退出中原后盘踞在蒙古高原及辐射区域内的部众)对他十分畏惧,称其为“杨王”。明人叶盛在其所撰的《水东日记》卷五《时将不敢专杀》中,讲到其人时,曾云:“予所见时将,有名莫如杨洪、石亨,洪自百户至封侯,威名闻岭北,未尝专杀一人,而亨尤甚。”“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掠至宣府城下。也先企图用朱祁镇的手谕诈开城门,杨洪不为其所动,也先无奈退去。朱祁钰即位后,因功封昌平伯。京师保卫战胜利后,进封侯爵。朱祁镇被迎请回京后,授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并赐世券。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得佩镇朔大将军印信,仍镇守宣府;深以盈满为惧,上疏乞休,朱祁钰不允;后因病返京;同年农历九月卒,年七十一,赠颖国公,谥武襄。可参看《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杨洪传》。
之所以详细介绍杨洪其人,也是在为石亨做一比照的对象。杨洪与石亨齐名,杨洪之威武雄健,自可照见石亨的才干。杨洪的“深以盈满为惧”,也可比出石亨的跋扈,石亨的为人、作风、品行。
在旧时正统的士大夫眼中,石亨最后可能是个乱臣贼子,但是,这一看法,并不能抹杀石亨的武功与能耐。
当日,与杨洪齐名的石亨,虽为偏将,但是,朝廷非常倚重他,视他如大帅一般。
本年秋,也先大举侵犯大同,石亨及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等与敌人交战于阳和口(今山西阳高西北)。对阵之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独自一人骑马逃回。因败北,石亨被朝廷降职,于是,他自己募兵,为国效力。
朱祁钰监国之后,尚书于谦向朝廷推荐了石亨。朝廷宣召石亨掌管五军大营,进升他为右都督(正一品)。不久,石亨就被封为武清伯。
也先逼近京师,朝廷命令石亨偕同都督陶瑾等九名将领,分兵扎营在九门之外。德胜门正当敌军要冲,朝廷特别命令石亨前去把守。
其时,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亲自督军。
敌寇逼近京师的彰义门,被都督高礼等击退。
敌寇又转战至京师的德胜门外,石亨遵从于谦之命,埋伏兵士,进行诱击,死者很多。
既而,敌寇又在京师的西直门外围攻都督佥事孙镗,因石享前来救援,敌众才被迫退却。
此次,与明军相持五日之后,敌寇收众逃离。
战事结束后,评定功绩时,石亨战功最多,他被进升为武清侯。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农历二月,石亨奉朝廷之命,执掌镇朔大将军的印信,率领京军【京军三大营,明成祖永乐前期,在京师建立的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总称。是不同于卫所编制的驻京部队,由朝廷直接指挥,担负“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任务。】三万人,在大同侦察巡行。其间,遭遇敌寇,石亨就将其击败。
本年秋天,朝廷授予石亨世袭诰券。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朱祁钰更换皇储之后,又加封石亨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古代官职,与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称为“东宫三师”。多为虚衔,无实职。明代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为从一品,执掌以道德辅导太子,并谨守护翼。】。
于谦设立团营,命石亨任提督,仍充任总兵官。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夺门之变中,石亨居功厥伟。
朱祁镇复辟之后,以石亨首功,进其位为忠国公。
此后,朱祁镇对石亨异常眷顾,言听计从。
石亨的兄弟、子侄、家人冒功于锦衣卫者,有五十多人;石亨的部署、亲戚、故交借助夺门之变而获得官位的有四千多人。
北京、南京的大臣,被石亨斥逐得几乎没剩下几个。
(未完待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3133/a7228444a1948ec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