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万个不吃的理由在脑海里循环播放,“你会发胖的”、“吃下去就要后悔”、“不要被欲望奴役”、“这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要锻炼你的自制力”…就这样,一边想着一边把一大盘干炒牛河吃完了。神。不。知。鬼。不。觉。
有人说“不吃只有一个烦恼,吃了就有无数烦恼”,可我觉得好像不对。
不吃的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我不能吃,为什么她们想怎么吃怎么吃还不会胖呢?为什么我要在意这些呢?为什么人不能潇洒地活着呢?为什么不能保持平衡地吃呢?吃这一点有什么关系?这次不吃搞不好下次没机会吃了。
然而,吃了之后我只会想“为什么我没有控制住自己,我好后悔…”
结论:不吃会有无数烦恼,吃了只有一个烦恼。
经常羡慕那些会“偶尔没有心情吃饭”的人,失恋可以瘦好几斤。而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更想吃东西。后来我明白了“偶尔没心情吃饭”是瘦子们才有的习惯。对我来说,一年365天,心情再差,都可以好好吃饭。吃好了,心情都跟着好起来。
凡是吃过的好吃的食物,名称,店名,地址,都会记在深深的脑海里。仿佛是一种本能。或许也可以称为“吃货的素质”
吃饭前常常会随手拍张照,尤其是和喜欢的人一起。食物帮我记住那些意义非凡的时刻。翻看照片,在我们吃过的每顿饭面前,我都想念你。
喜欢吃的东西,一辈子都喜欢吃。天天吃也还是会觉得好吃。不会腻的那种。这一点让我引以为豪。
胃口的弹性要远远大于其他一切。有朋友和我说,一个人的饮食偏好其实在6岁就定了(没有考据,可能说的是他自己)。我说不是吧!你看我,一个南方人,对北方的面食,西式的食物,都很好接受啊!他说,那是你从6岁就决定了要喜欢吃所有好吃的。这个点评,很到位。
看一些美食家的书还有评论,常常会感叹,人家吃饭才叫真的吃饭啊!一种食物有多好吃,和吃的人的感知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吧。但转念一想,我能有这样的共鸣,说明不是我的感知能力不行,而是语文水平不行。
时刻记得,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好吃的没吃过。仅仅是在广州,我的百度地图里就标注了好多家店,都是现在还没吃过的(吃不起的)好吃的。但是光看着就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啊。
有时候,我也会羡慕那些清心寡欲的人。相比之下,我,欲望满满。引用王小波写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虽然王小波所写的并不是我说的意思。但我只想表达,在我二十几岁的黄金时代,我也有好多奢望,想吃想爱,想追逐飘渺的理想。
村上春树曾经写过说,他的太太吃的多也不运动,却一点也不会变胖。于是他常常感叹,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不努力便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却无须努力便唾手可得。简直说出了易胖体质的人的心声。
他还说,拥有易胖体质,或许也是一种幸运。为了不增加体重,必须留意饮食,有所节制,保持运动,长远来看,还有有益身体的。
结论:运动是易胖体质的人唯一的出路。
减肥的时候决定践行“少食多餐”却往往变成“多食多餐”。最后只能通过不买、不看、不想的“三不政策”以及跑步来落实减肥大业。
结论:在沦为“食欲”的奴隶的同时,可以做“运动欲”的主人。简言之,不吃饱没有力气跑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