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30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若广施恩德,助益民众,如何?能算是仁吗?”孔子说:“这哪是仁者之举?这定是圣人之举!就连尧、舜怕也难以做到。仁者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近仁之心效法仁者的推己及人,就是为仁的方法。”
【注释】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贡”,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前文已多次介绍。
“博”,广泛,普遍。如《荀子·天论》中的“风雨博施”。
“施”,恩德,仁慈。如《左传》中的“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济”,帮助,救助,对……有益。
2、“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何”,哪里,怎么。
“事于仁”,意为合于仁道之事,故译为“仁者之举”。
“必”,必定,一定。
“圣”,与前一句的“仁”相对而出,故译为“圣人之举”。
“尧舜”,尧帝,舜帝。相传为上古时代的两位圣王。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尧舜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所大力推崇的为政榜样。
“其”,也许,大概。
“犹”,仍然,还。
“病”,担心,苦恼。引申为“难以做到”。
“诸”,之乎的合音。指子贡所谓的“博施”和“济众”。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夫”,音“福”,用于句首时,有提示和强调作用。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有同理心的表现。因其为千古名句,故不译。
“近取譬”出于《诗·大雅》“取譬不远”。“近”,是指近仁,而非指近己;“取”,意为取法、效法;“譬”,音“僻”,意为“比喻”,引申为榜样、范例。这里是指前一句仁者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做法。“近取譬”,就是以近仁之心效法仁者的推己及人。
“仁之方”,即为仁的路径与方法。
【评析】
在本章中,子贡提出了一个博施济众的行仁方法。广博施与,普遍救济,确实合于仁道。但博施济众,事无限量,虽尧舜亦将感其力之不足。即便在2500年后的今天,也仅有极少数发达民主国家能够做到。故在孔子时代,子贡的设想好是好,却缺乏“可实施”性,故不合中庸之道。那么合于中庸之道的行仁方法是什么样的呢?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有很多学者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作是普遍适用的行仁方法,认为只要“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笔者以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要知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前,还有至关重要的三个字:“夫仁者”。也就是说,句中之“欲”乃是仁者之欲,而仁者之欲显然不同于常人之欲。仁者欲仁,常人每欲不仁。仁者推己之欲,即是推仁;常人推己之欲,则难免不仁。是故仁者推己及人是仁,而常人推己及人则未必是仁,故而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说法。因此,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乃是仁者行仁之法,而非常人行仁之法。
比如有的官员喜欢吃请收礼,甚至贪污受贿,于是推己及人,便带着同僚下属一起参与其事。官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这种“推己及人”显然不是行仁。
那么适合于常人的行仁之法是什么呢?就是“近取譬”。因为常人之欲并非纯仁,所以就不能简单地行“推己及人”之法,而要先择其近仁之“欲”,然后再效仿仁者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做法,推己之仁及于人,这才可以逐渐趋向仁道。

此处孔子是说“可谓仁之方”,而不是说“可谓仁”,是因为常人限于自身的德行修为,其所行往往不能立即达到仁的境界,而只能算是行走在为仁的路上。但常人只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就可以逐渐接近并达到仁的境界。这也就是“大学之道”由“明明德”始,而“止于至善”的过程。
那么常人怎么分辨己之欲的仁与不仁呢?这就先要“为学”。“为学”方能有“智”,有“智”始可辨是非善恶。然后再内省以“智”,便可自觉己“欲”之仁否了。是故为仁必先为学。孔子重学,便是为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