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植物之十二

作者: 杏花疏影1 | 来源:发表于2021-12-01 08:54 被阅读0次

    ****荠菜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谷风》

    这是一首弃妇诗,关注了一个社会问题:自古以来,因家庭境遇变化或丈夫用情不专而遗弃发妻之事屡见不鲜。
    《邶风·谷风》所讲述的故事,令人扼腕: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生死相依的誓言犹在耳畔,彼时的假意或真心还来不及分辨,这份感情就已经走到了尽头。她的脚步滞涩,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这种荒诞的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你能最后送我一次吗?”她祈求道。想着,不用太远,只是送出一段路也好。
    他不耐烦应着,可脚步走到门口就停了下来。

    是啊,他还有重要的事。今天是丈夫娶新妇的日子,也是自己被赶出家门的日子。她回望自己曾经的家,现在,他们二人应该正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吧。宴尔新婚,如胶似漆,就如曾经的自己与他。不同的是,那时的他还那么穷苦,如今这个家,在她的操持下,已经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他们享用着自己留下的积蓄,可以度过物产匮乏的漫长冬季,而自己却一无所有了。她想起自己离开前说:你们不要去我捕鱼的鱼堤那里,也不准碰我编织的鱼篓。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自己都到这个地步了,又如何能够左右离开后的事呢?

    她内心苦涩,回想从前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也毫无怨言。但如今被丈夫抛弃,“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相对于心中的苦痛来说,苦菜的味道可说是和荠菜一样甘美了。荠菜竟是在这样的背景里,悄然出场。

    如今那春野的点点繁花,又承载着多少人天真的童年和对乡土的眷恋呢?当我们循着那茎叶嫩绿、碎花如雪的身影追溯,直到走近了《诗经》,品读至“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才发现,原来这细叶碎花的荠菜,三千年前,就已是如此地鲜美宜人、质朴可爱。

    从《诗经》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可知荠菜的食用历史十分久远。先民们早已知道荠菜的甘甜味美了,于是吃荠菜的习惯也沿袭至今。民间也流传着“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的俗语。

    如若细数春天的盘中餐,那准少不了荠菜的身影。每年新春食荠菜春卷,已成为多数地区的饮食风俗。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它始于晋代,初名“五辛盘”。唐宋时期,立春之日就有了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人们会带着“春盘”,到郊外去野游并进野餐,称之为“探春之宴”。还将“春盘”作为礼品互相馈赠,以祝贺辞旧迎新。“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北宋文学家苏轼非常喜爱荠菜,他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并美其名曰“天然之珍”。在贬官外放时,苏轼就喜用荠菜、萝卜和粳米做羹食用。他还发明了一种荠菜和米煮的粥,称作“东坡羹”。他的咏荠名句:“时绕麦田求野荠”,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绕着麦田采集荠菜的生动情景。

    在所有的咏荠诗中,流传最广堪称代表的,当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词中写到:“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主张北伐金兵收复故土的词人,被南宋当权的宵小之徒所不容,被贬黜离京赋闲山村。此词虽写代人赋,却深藏了词人的心志。京城的权贵宵小不过是城中桃李,虽然明艳亮丽,却惧风雨摧残。而志存高远的君子,正如同野外溪边的荠菜花,不畏寒风冷雨。即使闲居山野,也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初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植物之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xs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