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您好!偶然在百度中搜到您的文章,被深邃的思想所吸引,忍不住就看了个遍。没想到身边就隐藏着高手,佩服!由衷地崇拜。历来都非常钦佩有思想,有深度的博学之仕。希望或许可以被指导一二,耳濡目染,学以致用,有朝一日也可以比较厉害。见您也提到过雾满拦江,前两年也是偶然看到,之后一直关注公众号。看他的短文,书籍,感觉很牛的样子,也说知行合一。这两年有样学样,但觉得对自己一点实际的助益都没有,除了感觉心灵得到暂时的慰藉。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越容易多想,想又想不出个名堂。您提到的知识框架,思维框架,我很感兴趣,想向您求教一二。因为我总感到自己思想肤浅,愚钝。看事物没有一定深度,甚至只是散乱的,借来的观点。有心向学,却又无路可走。所以斗胆叨扰一下陈老师。请问陈老师有没发表文章的公众号?或者其他平台?向您讨教学习,谢谢!
您客气。简书很多文章都被系统转为仅作者可见了,我只在这里写了一年,涉及题材驳杂,零零散散,基本没系统表达。最近很多朋友问我底层思维,思维方式问题,很多问题比较抽象,三言两语无法回答,比如:问我如何讲话,为什么在各种场合讲起话来滔滔不绝?问我如何思维,同样问题为啥我的视角,立意,分析他们想不到……我思考过,也试图解释,不过相对麻烦。
你提到雾满拦江,他们文章确实不错,但非我想看的文章,因为大部分文章试图用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世间最不缺道理,每个人都懂。年轻时候喜欢正确的道理,年长之后道理懂得多了,发现道理只能让人明白,却很难改变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改变世界需要的是理论融汇贯通后的方法论——每个问题能否用多理论解释,多视角观察,多方法改变?这是知道道理之后的下一阶段。
在具体聊天,行文表达,人际交往中,彼此传递的是哪些信息?我大致将其分为:个人经历分享、情绪表达(体验)、道听途说的故事、个人观点(理论分析、数据支撑、方法论提供)、个人经验总结、历史回顾和趋势展望(判断)……大部分人聊的比较浅,只在个人经历和情绪表达层面,在讲肤浅的故事层面,对事件来龙去脉、理论现实、个人经验、分析判断的观点表达不足,所以未曾深入,显得没深度。
还真回复了!谢谢陈老师。我住理工对面。离您应该不远。我的思想状态有点类似您写的那篇研一时的状态。有点迷茫,觉得没撒路可走的错觉。没有耽误您宝贵的时间吧?能跟自己佩服的厉害的人交流,真是惊喜!谢谢!
昨晚在和朋友喝酒时,就思维方式问题我简要提出一些肤浅认识。我认为人的智商、情商有差距,但差距不太大,智商包含记忆力、理解力等基本要素;情商包括通感、情绪控制、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等,这些都需要背后思维模式、思维框架、思维习惯统筹,这意味着:人的基础差不多,却因为思维工具不同,造成有些人在走,有些人在飞,貌似思维很重要,那么,思维层次或思维哪里来,又如何提高?
我引导朋友思考个人意识觉醒的几个关键时刻,比如,你如何觉醒到性别差异,你何时觉醒到自我和其他个体的差别,你何时发现自己和能人的差距?为什么别人行我不行?我差哪里了?为什么?这些个人审视或终极哲学三问,说明我们意识觉醒了,但大部分问题回答不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么,问题来了,高级的思维方式能突破迷障,让我们在知识储备不足,或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在另一个层面分析出这些问题,找出合理解释……
这不得不说线性思维,和复杂思维。一般人按照因果律,有因必有果,按图索骥,追根溯源,根据线索去寻找答案,其中一环推不过去,整个问题就无法解答。复杂思维,非线性,网状,跳跃,创造性思考,它天马行空,用各学科知识交叉运用,把经验知识平移,触类旁通,天才式创造,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线性追索,而是全面分析——用个人经验分析,可以有直接间接经验,可以猜测,可以推论,可以假设……用各学科的知识框架分析,各学科的理论、分析方法、方法论,案例,数据,把这些现成的知识板块和思维模型搬过来;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哲学终极追问,用跨学科组合分析……
比如,酒桌上一个40岁左右的老乡在滔滔不绝讲他的个人经历,故事,表达的是个人情绪,分享的是个人经历,基本是现象、故事、情绪的表达,没有多少观点、理论、知识、经验,所以对我来说价值不大,但我问了同坐的朋友一个问题:他如此强烈的表达欲背后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恨不得把内裤都扒出来给大家看?请分析。
对,很合乎我的思想历程。困惑多,从没找到正确的途径可着手。都是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最后往往又陷入同样的困境。遇到陈老师的回答也是因为突然想到个问题。就是我不确定这世上的人是否真的能创造性地思考,或者只是积累的多,经历的多的糅合。又联想到或者思维、认知的边界之类。有时,真的,搞不懂自己的念头,想法。有可能这样的想法,念头对生活实际一点帮助没有。却又没法阻止。
以我粗浅的看法,他可能一方面是酒后吐真言,一方面是需要得到认同吧,再有就是我有种体会,感觉把自己完全坦诚交待,能让朋友些觉得自己真诚。当然也可能是显示自己的不同吧。
十几岁二十岁左右的小孩子很难用个人知识、经验等全面系统分析一个40岁左右的大叔,他们或许能用个人经验猜测对方为啥这样的状态,但不一定有说服力。我说很简单,结合他所讲的个人经历,结合他初来成都的经历和最近沧桑痛苦的行程,结合他半生郁郁不得志,低层次的个人压抑,在我们创造的情景中,激发出他内心压抑已久的表达欲望,他仿佛找到了最信赖,最值得倾诉的对象,恨不得把多年沉积的压抑、不快倾吐而出,一是发泄,二是自尊,也有你说的认同获得(这是前提,正是这种前提下,他才开始倾诉,发泄,“显摆”)。很明显,分析他的状态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只需对他的经历、个人性格能力了解,外加他表达状态,很容易“看透”一个人,我解释完毕,对方很赞同,说自己压抑坏了,找到这么理解他赞美他的人,他把我当真朋友云云。
同样讲他的另一个例子,他正在追求一个川大考博的女生,女生避而不见,那么,治疗这种情伤该怎么办?你马上能想到很多鸡汤类的文章,想到爱情的伟大,甚至也能提出一些建议,这种思维方式能解决当事人的真正问题吗?你能入木三分分析这段感情的来龙去脉,爱情发生的原因,交往的技巧,分手的可能性,分手后的心理建设吗?看,这又是个好问题,值得思考。
厉害!这就是明显的差别啊!所以我总觉得自己各方面都非常粗浅!也试图努力自我提升,一是没人指点,二是比较懒散,三是起步低。
恰好,对情感我曾读过一些书,做过一些浅显思考,于是,根据个人经验,知识储备,结合他们恋爱经历,马上就能有一些判断——这是我用模块化系统化的关于情感的理论、经验来分析问题,所以一秒钟我就有自己的判断,并能组织出相应的解释策略,并且可以讲得他们心服口服。很多人只是用词汇描述爱情的美好,那么我问:现实中真正的爱情到底怎么发生的?你为啥不追范冰冰?甚至不追求最美的班花,却选择了你不讨厌最现实最有可能性的那一个?你爱的到底是自己幻想出来的感觉,还是对方对你的好,还是爱上了一种习惯,一种虚构?爱的本质和终极价值到底在哪里?于是乎,我提出现实中爱情发生的机制;提出分手后的“两年”理论,甚至在书上看到分手后的纾解方法论:发泄法、转移法、升华法……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可解释的理论;可操作的方法论;大量案例+经常练习的推论,于是,经常如此思考,慢慢或许变成半个情感专家了哩!
所以,你提出的问题我赞同,世间很少有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大部分是触类旁通、知识经验的综合碰撞。如果有天才式的创造,或许是量子力学中认为的,游离在空间的思维片段被偶然捕捉,谓之灵感,如砸到牛顿的苹果,相对论之于爱因斯坦等。那么问题简单了,无非是多读书,多积累,多找背后原因,如果你经过学术训练,你会发现,学术是专题性的深挖,是对某个问题从理论到方法论,从历史经验到现实数据的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思考。知其然,分析所以然,形成一套分析的思维惯性,有一套逻辑,有对应的理论,有可操作的方法论,经常思考会形成经验,进而成为习惯,于是,很自然的如此思考,水平貌似真的提高了。这就是读书、思考的好处。
至此,我都没讲思维层次的差别,也没讲思维方式,这并不重要。一是我也说不清楚,而是说清楚也没啥用,它是需要被经验的东西,只有你亲自经验到,它才有价值,经验不到体会不到,它仍那么神秘不可捉摸。所以用聊天的一些小例子,讲了一下对不同问题时,人们瞬间思考的方式肯定不一样:碰到这个问题,我马上想到了几点……或,我马上开始这样想,大致从这几点可以分析,我认为……这就是思维的大致线索。
再来一浅例:今儿吃啥?里面包括吃的内容,地点,和谁吃,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开始从熟悉的周边思考,可以以场所分类,可以以餐饮类型分类,可以以聚会类别分类,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了解了消费者如此决策,就可以在某种决策环节影响他,同理,知道了一个人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和他进行思维对接就很轻松了,闻其言,只其意,顺其思,交际就顺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