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到底能不能“一分为三”

作者: Capt贺 | 来源:发表于2016-04-23 22:04 被阅读419次

    很多人估计头脑中都产生过这样奇妙的想法,为什么高中政治课本上“一分为二”是正确的,而“一分为三”是错误的呢?这违背常识啊,你想想,人可以分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方向可以分为左、中、右,成绩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心情可以分为开心、一般、难过。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数不胜数。我想很多人都好奇过,如果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为什么不能在中间开辟一条道路呢?或者说,如果能够“一分为二”,为什么不能“一分为三”,不能“一分为四”,不能“一分为五”,甚至于“一分无数”呢?

    当然,“一分为二”的正确解释是:一个事物总有对立的两个方面

    当然,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抱有这样想法的人,也许是没有能那么正确地理解这个命题的内涵。但是,这种询问“第三条道路”的提问方式,却常常是让人耳目一新、恍然大悟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很多人习惯于把“一分为二”简单成“二元对立”,变成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我即他”。于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有的人一上来就会询问这里面哪个是坏人、哪个是好人;在吃饭的时候会问,哪个餐馆好吃、哪个餐馆不好吃;在公司工作的时候会琢磨,哪个是站在我这一边的,哪个不是站在我这一边的;当然,在网上看个“稿子”,必定也要打上一个“对”或“错”的标签。

    评价是人的自由,思考更是值得称赞的。但问题是,这个世界上难道除了好坏、高矮、远近、弯直,这些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反对的概念,就没有一个中间数吗?对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餐馆、一个观点,难道我就不能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吗?或者我可不可以部分赞成、部分反对呢?要不我能不能够今天赞成、明天后悔了再反对呢?

    就连学者和科学家也常常改变自己的意见,何况普通人呢?

    宗教社会学上就有过这样的例子:

    在1960年代开始,以彼德·伯格(Peter Berger)为主要代表的社会学家,认为宗教在社会上已经不是一个主流影响了,不仅是西方国家,包括亚洲国家在内,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世俗化”的现象,就是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大幅下降,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宗教。彼德伯格认为,这主要是启蒙后的遗留产物,世俗化一时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但是到了200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却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数学统计分析,西方社会“世俗化”的现象并没有那么明显,而且,不仅仅在美国,在西欧以及后来亚洲国家的调查都发现,宗教包括新兴宗教对社会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反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很多学者也在讨论,能说彼德·伯格就错了吗?或者能说罗德尼·斯达克就一直会正确下去吗?当然,对于这两套理论的正误还会持续进行下去。但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现实总是处在一定的变化之中,这里面可能有规律,也可能没有规律

    我们读文章、看报纸、听讲座、谈问题,打上一个“好坏”、“正误”、“对错”的标签,给了我们理解世界、获取信息、定下判断快捷便利的渠道,比如,你看电影的时候,上个豆瓣查查评分心里不就有个大概数了吗?你吃饭的时候,查个大众点评不就知道了吗?你买个手机,看看测评视频不就知道了吗?

    但是现实世界是复杂的,正如,评分高的餐馆对不一定合你的胃口,合你胃口的餐馆评分不一定高一样,“对”和“错”甚至“正义”和“非正义”不一定都是永恒的。对于任何建议、观点、意见,简单“一分为二”地肯定或者否定,并不代表思维水平的高低,相反,恰恰是思维懒惰的表现。

    这种思维懒惰最明显地就表现为“认死理”。很多热血励志动漫、电影、电视剧里面,年轻、英雄、充满激情活力的主角总是会喊出一句惊天地、泣鬼神的口号,并在剧作家的笔下,就是靠着这种”一生悬命”的精神,获得了大圆满的结局。读者也看得热血沸腾、眼泪哗哗。但是现实不是这样啊,你不去分析所处的情景、所面对的问题、所拥有的资源、所采取的策略,光靠”信念“,不是缘木求鱼、南辕北则、自讨苦吃吗?

    还有一种就是“复印机”。看到了别人做某件事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把对方的方法、手段、内容,一股脑地抄到自己身上,就好像穿了一件根本不适合自己的衣服,怎么看着都不协调,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发现了这种不协调,还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于是越走越偏,走火入魔。在古代,人们把这种行为称为“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有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是检验懒惰与否的重要标志

    我见到过很多努力的人,非常拼命的那种,但是往往成效却很不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拿着一张美国地图在中国走路”,只是固执地坚持一些看似正确的道理,却忽视了靠自己的大脑思考出前进的方向。

    所以:

    1.现实是复杂变化的,道理也要根据现实的变化而变化;

    2.“对”和“错”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

    3.简单“一分为二”,然后只捡“对”的,有百害而无一益。

    4.在“一”之外,不仅要看到“二”,更要看到“三”和“四”等等不同的可能性。

    当然,真正理解“一分为二”意思的人是不会轻易犯这样错误的。可是,一旦我们用“有用”和“无用”两个枯燥的概念来区别一切事物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掉进陷阱。

    在评价一个观点的时候,首先要想想它到底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有用。比如:评价一个餐馆的时候,可以先看看有哪几道菜,看看环境,再看看服务;当你阅读到一个令人恍然大悟的帖子的时候,你可以静下心来,想想写这个帖子的人现在在干什么,在这个领域干得好的人他是怎么说的,其他的人又是怎么说的。

    判断的标准越具体、维度越复杂,思考就越深刻,就越不会陷于简单的“二元对立”,才会把人生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灵活。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想”的开端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界到底能不能“一分为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ff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