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89fd4dab4d501ebc.png)
前朝三大殿最后一个殿是保和殿,这里有过很多故事。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等级低于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清朝顺治、康熙父子,曾经住在这里。那时名字叫清宁宫。乾隆以后,这里成了读书人心中的最高殿堂,是科举考试殿试的地方。冲过一年一次的童试,考取秀才。再经过三年一次的乡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到京城贡院里面,参加会试,成为贡士。道路漫长,难度极大。“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古时候“科举”艰难的写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d97be6f704f1d114.png)
进入保和殿,抬头看正上方匾额,“皇建有极”,乾隆皇帝御笔。意思是,皇上要建立中正之道。匾额下面有个皇帝宝座,参加殿试的文人,要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对它行三跪九叩之礼。考生从官员手里接过卷子,必须是跪接,并三拜。殿试的待遇相对来说好很多,有一张高度适中的桌子,中午得到一顿简餐及茶水。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5e580e7191bb86ba.png)
自明朝以来,答卷要求考生使用“馆阁体”。图中是永乐年间翰林沈度的书法作品。字体饱满、规整、有力,成为科举考试的通用字体。因此,有的考生即使才华横溢,也可能“因字废人”。龚自珍就曾经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慨叹。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88616/a681440e558c12b8.png)
图中是古代考生的试卷。考生拿到八页试卷,最多书写七页半,近两千字。同时会有一张草稿纸,因为不能涂改,一改即废。战战兢兢的考生,要在早晨四点赶到这里,太阳落山前交卷。试卷被统一送到午门两侧朝房里,读卷官两天阅卷完毕,选十份交由皇帝定夺。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人数不固定。慈禧曾选中“刘春霖”为状元,理由是名字好。同样的事情,在其他朝代也有发生。看来,起个好名字,或许能有助上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