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6 八十八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继续来共同学习《论语·里仁篇》的第二十三章。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一章内容并不多,难度也不大,我们把重点放在两个字上,一个是“约”,一个是“鲜”。“鲜矣”就是很少、几乎没有的意思。类似的情况我们在《学而篇》讲到过,比如,“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同样在《学而篇》里,也出现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样的句式。实际上是一种陈述句,就是对前面说的这种现象给予评价;就是很少出现,或者说很少可能出现,也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含义。
关于这个“鲜”字的解释,没有什么争论。主要的争议呢,集中在“约”这个字上。对于这个字的理解不同,这一章的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们来看第一种解释“约”就是约束。如果理解成约束的话,那这一章的意思就很明确。就是一个君子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此犯过失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与约束这个意思比较接近的就是谨慎,就是谨言慎行。就是一个君子说话行事都比较谨慎,因此犯错误的可能也是很小的,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了约束和谨慎这样的解释以外,还有一种解释,把它理解成简约节约。这样的话,这一章的主题就发生变化了,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注重节省节约,那么他犯错误的机会也是很少的。
那么,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更接近于孔子的本意呢?我觉得应该是第一种更加符合孔子的本意。
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并不是一个俭省节约的人。他曾经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于食物的加工越精细,他越喜欢。并且,他为了重视礼节,专门批评过子贡去爱惜一只羊,而不去尊重礼。
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是一个非常会享受的人,他一生酷爱音乐,对于音乐的追求达到了一种极致,那这样的一个人,他不可能太节约,太简约。但是呢,他肯定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是一个能够谨言慎行的人,也是一个能够约束自己言行的人。
“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子在这里边并不是说“约”是一个很高的人生的境界。如果一个人真的能谨言慎行来约束自己,犯错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样的一个认识在今天看来,无疑也是正确的。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目的不是去约束自己,不是去管教自己,而是让自己更加舒适。但是,又不能放纵自己,也不能过分的约束自己。实际上他要求的就是一种中庸的境界。所以这句话孔子并没有给我们描述一个完美的境界,而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要求。就是他认为与那些对自己要求不严的人相比,谨慎一点会更好,免得自己犯大错。
张居正直解
约,是收敛不放肆的意思。鲜,是少。孔子说:“凡人立身行己,但是心里放肆,则其所行必有过差。若能收敛省约,件件都守着规矩,岂有差失。如在身心上省约,不为逸乐,非礼之事便不至于丧志而败德;如在用度上省约,不为奢侈无益之费,便不至于伤财而害民,过失断然少矣。”这约之一字最宜详玩。盖人情才放肆,则日就旷荡;自检束,则日就规矩。故成汤制事制心,只是一个懋敬;太甲败度败礼,只是一个纵欲。圣哲狂愚之判,实系于此,可不慎哉!
孙中兴详解
这章孔子讲“约”的重要性。
孔子说:“会因为谨言、慎行、有节制而违反礼节的人,是很少见的。”
这章的关键词就是“约”。在之前《里仁篇》就出现过,是拿来和“乐”作对比。《述而篇》说到“约而为泰”,又是拿来和“泰”(奢侈)作对比。古注似乎都当成“俭约”(孔安国、邢昺)或“省”(戴望)解,和“奢侈”相对。朱子引用谢氏的说法:“不侈然以自放之为约。”又引用尹氏的说法:“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蒋伯潜归纳得好:“凡谨言、慎行、不浪费,皆是约。”《论语》中“约”字的另一种用法是“约之以礼”,黄怀信认为这里的“约”就是“凡事有约束、有节制、不放纵”。杨树达认为“约”的反义字是“广”。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不过从上章和下章的脉络来看,恐怕这里的“约”和言行有关,也和孔子强调的礼有关。
“鲜”无歧义,都说是“少”。
这句话短,看来应该是不完整的。完整的句子应该先有两种情况对比,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最理想的,相较之下,“约”算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少犯错”。孔安国的注就说:“奢则骄溢招祸,俭约无忧患。”邢昺说得更清楚些:“得中合礼,为事乃善。设若俭奢,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是以约致失者少也。”杨树达说:“务广者必荒。守约者得寸则进寸,得尺则进尺,故鲜失也。”这章其实暗含着“约”是一种在最差的情况下的明哲保身之道。
此外,这里也有一个没有人注意过的问题:“失之”是指什么?“失”是“犯错”或“失去”,这比较好懂。但是“之”是什么呢?有了“约”就比较不容易失掉什么呢?或是比较不会犯哪方面的错呢?我觉得是“礼”,也可以说是“正”,也可以说是“君子之道”。总之,就是孔子笃守的“一贯之道”。
《礼记》提醒“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曲礼上》),讲的都是要守中道,又说:“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表记》)〔这和有子说的“恭近于礼,远耻辱矣”(《学而篇》1.13)是类似的想法。〕
李零讲解
“约”,旧注都以为是约束之义,认为这话是说,自己约束自己,慎言慎行,就很少会犯错误。但古书中的约字还有口头约定的意思。这话也许是承接上文,谓古君子慎言,决不轻易讲话,唯恐自己做不到,可是一旦承诺,就要做到,失约的事绝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