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Lucky会员组人民广场每天写1000字
古文观止 || 臧哀伯谏纳郜鼎(二)

古文观止 || 臧哀伯谏纳郜鼎(二)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3-10-09 14:07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宋国太宰华督为了一己私欲杀了大司马孔父嘉,并霸占其妻。因恐宋殇公降罪于他,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宋殇公也给杀了,另立了宋庄公。

华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了贿赂。

宋国把从郜国掠夺的郜鼎送给了鲁国,鲁桓公居然把鼎放在了供奉周公的太庙中。

臧哀伯知道此事后,他认为这是违背礼制的,同时也会影响本国的政权稳定,于是他去规劝桓公。

我们开始学习原文,看臧哀伯是怎么说的。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

臧哀伯劝谏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纳郜鼎这件事儿是错误的,而是先提出作为君主应该“昭德”,也就是要发扬德行。

接着,臧哀伯从七个放面阐述君主应该怎样做,才能够真正的“昭德”。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首先说的是,昭其俭,也就是昭示节俭。

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

越【yuè】席: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越,通“括”,结。

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

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

粢【zī】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

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

衮【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

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

黻【fú】: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

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 玉笏(hù)。

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

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

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

舄【xì】: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

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

纮【hónɡ】: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

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

藻率【lǜ】: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

鞞【bǐnɡ】:刀剑套。

鞛【běnɡ】:佩刀刀鞘的饰物。

鞶【pán】: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

厉:下垂的大带。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

游: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

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

火龙黼【fǔ】黻【fú】: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

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

钖【yánɡ】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三辰:指日、月、星。

旂【qí】: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

登降:增减。登为增,降为减。

有数:指有节度、节制。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

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

章:明显。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雒【luò】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 立竿读书第三天0712

    早起,读《古文观止》之《臧哀伯谏纳郜鼎》五次,并复习前几篇。

  • 读书《古文观止》上卷《左传》0006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 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1]。纳于大庙,非[2]礼也。 臧哀伯[1]谏曰:“君人者,将昭德...

  • 读《古文观止》之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讲述的是臧僖伯的儿子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要将从宋国取得的郜国的大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全篇...

  • 每天读透一段历史故事,品味百态人生之《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选自《左传.桓公三年》。本文讲述了鲁国大臣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应该把郜鼎放在太庙的故事。 通过深...

  • 读书笔记之二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曰:"国家之败,在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臧哀伯的话,大意是说:国家的败亡,是因...

  • 臧哀伯谏纳郜鼎

    前710年的夏天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放进太庙。 此事,极度不符合礼法。 (编者注:科普时间:前7...

  • 《古文观止》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桓公二年 【题解】 宋庄公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君位,怕诸侯干涉,用原郜国的大鼎贿赂鲁国,鲁桓公把它放在太庙里,...

  • 2021-03-08 第六篇臧哀伯谏纳郜鼎

    前有臧僖伯谏观鱼,后有他的儿子臧哀伯谏纳郜鼎。 宋国为了讨好鲁国,送象征国家权力的大鼎于鲁桓公。桓公将大鼎安放在太...

  •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夏天,四月份,国君从宋国那里接受贿赂,郜国的大鼎,将其放在了太庙中,这是不符合礼法的。 臧哀伯向桓公劝谏道...

  • 趣谈古文~臧哀伯谏纳郜鼎

    老大和你想的不一样,你怎么劝都没有用的! 背景:鲁桓公拿了宋国的郜鼎,放到太庙中祭祀,臧哀伯告诫老大不能授受贿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臧哀伯谏纳郜鼎(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jb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