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老罗探《史记》人物文史杂谈
荆轲“刺”秦:不是刺杀,而是劫持

荆轲“刺”秦:不是刺杀,而是劫持

作者: 老罗侃史 | 来源:发表于2019-09-19 08:19 被阅读0次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对稍懂历史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对于这个故事,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几乎都认为荆轲是去刺杀秦王的。然而,翻开《史记·刺客列传》,仔细揣摩其中细节,我们可以得到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荆轲的第一目的并不是刺杀秦王,而是劫持秦王。

荆轲“刺”秦王的策划者是燕太子丹,太子丹曾在赵国当质子,秦王嬴政生于赵国,两人从小相识,且是不错的朋友。嬴政成为秦王后,太子丹又被安排去秦国当质子。但是,成为秦王的嬴政却对自己的这位老朋友“不善”,这让太子丹很惶恐,于是借机逃回了燕国。

当时,秦国正在大举攻伐六国,太子丹恐燕国别灭后禍及自己,想阻止秦国统一天下,于是四处收罗人才,策划“刺”秦。最初,太子丹的师傅鞠武把燕国名士田光介绍给了他,但田光却说自己老了,不能亲自帮太子丹,于是就把荆轲介绍给了太子丹。

值得称颂的是,为保守太子丹的秘密,田光居然自杀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重义气的人。

于是,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荆轲是当时燕赵之地有名的侠士,又是田光推荐的人,想来必是可信之人,因此在见面后,太子丹毫不避讳的说出了自己的来意,极力拉荆轲入伙。

《史记·刺客列传》载: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於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闚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原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原,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这段话有些长,但并不难理解。最关键的是,在这段话中太子丹把自己的目的讲的明明白白:“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如果能抓住秦王,逼他悉数归还六国被秦国侵占土地,那就再好不过。如果不能抓活的,那就退而求其次,只好把秦王杀了。

可见,太子丹认为,杀秦王是下策,劫持秦王才是上策。当然,劫持秦王比杀死秦王难度要大得多,这也为此后计划失败埋下伏笔。

在这段话中,太子丹还引用了春秋刺客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典故。曹沫是鲁国壮士,深受鲁庄公器重,曾任他为将与齐国作战,但连续三次失败,为此,鲁国不得不献出土地向齐国求和。后来,齐鲁在柯地会盟,会盟时,曹沫用匕首劫持齐桓公,逼他当着两国大臣的面,承诺归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土地。齐桓公为了保命,不得不同意曹沫的要求。曹沫用自己的勇武,帮助鲁国要回了被齐国侵占的土地,一时在列国间传为佳话。

太子丹之所以提及典故,除了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劫持秦王外,还有激励荆轲之意——这可是名垂千古的事情啊!然而,荆轲虽然勇武,但太子丹的这个任务难度实在太大,于是荆轲打起了退堂鼓,推脱自己能力不足,难以完成任务,让太子丹另请他人。

但是,太子丹还是坚持请荆轲来完成这个任务,对荆轲又是加官进爵,又是送美女,态度十分诚恳。

在太子丹的坚持下,荆轲总算是接受了太子丹的请求,在出发去秦国之前,荆轲还说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千古名言——虽然这句话的彩头不是很好。

那么,荆轲是否按太子丹的计划行事——把劫持秦王作为第一目的呢?对此,很多人认为荆轲并没有按太子丹的计划行事!

为什么会有人持这种观点呢?因为在《史记》记载中,有荆轲“刺杀”秦王的桥段。

《史记·刺客列传》载: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荆轲的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揕之”。在这里,“之”指的是秦王,“”是什么意思呢?是“直刺”的意思。

正因为这次词的出现,使得很多人都认为荆轲是要杀死秦王。

但我认为,荆轲对秦王的“直刺”,与他执行太子丹“劫持秦王”的目的并不矛盾。“揕”这个词虽有“刺”的意思,但最大的可能是:荆轲并不是要刺死秦王,而是要刺伤秦王。

为什么呢?因为要活捉秦王,就一定要把秦王刺伤——一个健康的秦王不会那么容易束手就擒。而一个受了伤的秦王,则要容易控制的多。另外,只有劫持了秦王,荆轲才能活着回去。劫持不了,无论秦王是死是活,荆轲是死定了。于公于私,荆轲也只有劫持秦王。

因此,以上的这段记载,并不能说明荆轲要杀死秦王,反而可以成为荆轲想劫持秦王的旁证。

另外,《史记》中还有一个荆轲想劫持秦王的直接证据,这就是荆轲被杀前说的话。

《史记·刺客列传》载: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荆轲“刺”秦之所以“不成”,是因为“欲生劫之”,“约契报太子丹”。

可见,荆轲是完全按照太子丹的计划行事的。在秦国朝堂上,荆轲并不是要刺杀秦王,而是想接近秦王后,用匕首把秦王刺伤,接着控制住受了伤的秦王,然后就像春秋时期的曹沫劫持齐桓公一样,逼秦王当着秦国大臣的面,同意归还这些年来各国被秦国侵占的土地,以阻止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不过,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荆轲失败了。

然而,好在荆轲“刺”秦的计划失败了。否则的话,战乱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不知还有多少百姓因此丧命。因此我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不仅不是一种遗憾,反而是莫大的庆幸。

-- END --

参考资料:《史记·刺客列传》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 荆轲“刺”秦:不是刺杀,而是劫持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对稍懂历史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对于这个故事,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几...

  • 我不是荆轲,所以刺不了秦

    在南州最炎热的季节里,我向北,义无反顾地来到北城的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而全然不在乎那迢迢数千里的仆仆风尘。 虽然我...

  • 月荆

    易水河畔寒风吹的紧,荆轲将出发去刺杀秦王,所有人都不知荆轲心中那根刺,折磨了他十年,那根刺就是他的小师妹,月姬。荆...

  • 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天才皇帝:前期开外挂,后期毁天下

    纵观历史长河,皇帝被刺杀的案件何其多,如荆轲刺秦、要离刺阖闾等,为了国仇家恨刺杀亦或为一己私欲刺杀皇帝的都有。但大...

  • 英雄与我同行

    “荆轲刺行”的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吧。 我们都知道荆轲是一个忠实的人,他为了刺杀秦王,自己被他们害死,这全都是...

  • 荆轲刺秦王

    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 以樊於期之头与督抗地图饵求见秦国国君。 意图刺杀秦君以消解国家灭亡的危机。 荆轲易水离...

  • 国学经典系列之四大刺客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刺客分别是荆轲、聂政、要离、专诸。 荆轲刺杀秦王,聂政刺杀侠累,要离刺杀庆忌,专诸刺杀吴王僚。除了...

  • 战国七雄

    第三十三节 秦灭燕(一) 秦王嬴政受了荆轲刺驾这场刺激,十分恼怒!他在处死荆轲、秦舞阳的同时面谕王翦及其副将辛胜准...

  • 读书笔记: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

    1 刺客 豫让刺杀赵襄子。 鉏麑刺杀赵盾。 荆轲刺秦王嬴政。 聂政刺杀韩相侠累。 豫让执著,鉏麑忠义,荆轲会演,聂...

  • 什么样的勇气是假的?

    当年荆轲之所以带着秦舞阳去刺杀秦王,就是因为秦舞阳十二岁就敢当街杀人,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秦舞阳一见秦王就吓尿裤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荆轲“刺”秦:不是刺杀,而是劫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vl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