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20,2017年8月24日 第四周 朱自清 周
一、今日小理论
“曝光效应”。
理论内容:
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研究历史:
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Fechner)在1876年最早对曝光效应进行了研究。
铁钦纳(Edward B. Titchener)认为人们看到熟悉事物的出现会感到“如沐春风”。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者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者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
研究者在这些实验中采用的刺激有英文单词、中文汉字、绘画、面孔图片、几何图形和听觉刺激。
在另一项改进的研究中,通过速示器以非常短暂的时间间隔给被试呈现图片,由于时间太短被试者根本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图片的具体内容。这种阈限下的曝光同样会出现此一效应。
而且,扎荣茨认为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仍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扎荣茨(Zajonc)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
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果”。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对208项心理实验的元分析发现,曝光效应是显著、可靠的。此项分析还发现当不熟悉的刺激短暂呈现时,曝光效应最强。
条件限制:
必须提及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它其实没有那么“单纯”,其中至少还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适当利用好曝光效应,可以在多方面帮助到我们:
比如:入职三途径:内部提升(知根知底)、展示作品(增加深刻熟悉度)、有信任的人背书(熟悉可靠)
职场的刷脸现象:并非是溜须拍马,只是站在领导角度考虑
二、今日电影
《浪潮》2008年德国上映 豆瓣评分8.7
人性 政治 独裁 剧情
群体情绪、组织观念及曝光效应邪恶的一面。
读书笔记 18三、今日文章
1、《憎》
“憎”:恨,厌恶,嫌。
标题有双重含义:
一种为那些人情淡漠的现象与满布于世间的敌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只有憎,没有爱。
另一种表达作者对这类人即这类现象的看法和态度:憎,“恨上加恨”。
第一段:既上来就开门见山,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最见不得这种人世间的憎与冷漠,哪怕在他人已司空见惯,但自己还是无法接受。此外,还顺便定义或描述了一下问题,即,什么是今天的“讨论对象”,它长什么样子,介绍一下。
比如说人世间的冷漠都包括啥?干笑、敷衍、冰搁着的脸和冷漠的言辞、佯笑、强烈的揶揄。
第二段:开始描述问题、分析问题、并发表自己看法和观点了。首先是讲街头乞丐死,路人冷围观的事,作者这部分的想法,十分值得人们反思:
第三段:开始推而广之地谈了,开始将笔触扩散开去。这句话十分关键: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漠视了。(类似于“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的作用,方便带着读者走。)
高中同班同学的冷漠,和一些令人生分的客气。(此处对双方交谈细节的描绘及作者心理活动的真实刻画,比较出色。)
第四段:更加开阔了,将讨论对象完全设定为两个陌生人(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将视野抬高,看到真正“人与人之间”的无情与冷漠,增强了代表性和普遍性。)
注意:此处的细节描写十分的出彩,丝毫不必梁实秋逊色,且通过有意识地筛选重点凸显某些细节,达到了绝佳的质疑与讽刺效果。(可拿《再见,老爹》中寝室与食堂的细节挑选举例)
最后一部分:现身说法,拿自己的亲身经历,站在“被冷漠者,被漠视者”的角度,大谈特谈感受与体会,让读者先对被害者产生同情,进而憎恶被害者的矛盾对立面——冷漠。
最后,全文有一句核心句,反复重复了三遍,起到了很好的突出与加重气势的效果: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漠视、蔑视、和敌视了。
2、《正义》
文首第一句开门见山,为核心句,看似是世人皆知的废话,可另有深意,全文都围绕着这句话展开。(现而今的正义,都被深深的埋在心里了,不去取用,甚至渐渐地不被发现)
接下来,先来论证正义从理论上看,存在的是多么的普遍,可转而谈到现实中,却丝毫不见。和大米与衣服的对比,看出现今的正义是多么的卑贱,且大米与衣服的元素,有象征作用。
接下来的这句,我不曾见过正义的面,只见过它的弯曲的影儿------在“自我”的唇边,在“权威”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后。为全文的内容与结构框架,全文几乎都在谈正义被歪曲后的样子,即:
(1)只出现在每个“自我”的唇边:
一是成了某些人自诩的幌子,二是成了某些人行恶的外衣。
(2)只出现于“权威”的面前:
长上与权威们凭借“正义”的美名,打着正义的旗号方便管教,如长上们对卑幼的正义,无理性客观的精神。
这段里有处论说十分精彩:(原文:这种正义只能由长上行于卑幼,卑幼是不能行于长上的,所以是偏颇的;这种正义只能施与卑幼,而不能施与他人,所以是破碎的;这种正义受着权威的鼓弄,有时不免要扩大到它应有的轮廓之外,那时它又是肥大的。这些依旧只是正义的弯曲的影儿。不凭着正义的名字而施行正义,我在这等人里,仍旧见不着它。)
接下来,暗示着名誉、地位和金钱,也是权威的一种,在他们面前,正义也在被疯狂排挤。
(3)只出现于“他人”的背后
“在正义与情面两者中,就尽先取了情面,而将正义放在背后。在极亲近的人间,情面的优先权到了最大限度,正义就几乎等于零,就是在背后也没有了。
背后的正义虽也有相当的力量,但是比起前面的正义就大大的不同了,启发与戒惧的都如掺了水的薄薄的牛乳似的------于是仍旧只算是一个弯曲的影儿。在这些人里,我更见不着正义! ”
这部分主要谈人情社会对法治与契约精神的灌水与稀释,甚至是扭曲与吞噬。到今天都有借鉴意义。
最后,针对以上,做了一种倡导与呼吁,鼓励人们与阻挠正义露面的元素们“不打不相识”,鼓起勇气,将心底的正义感开掘出来,放到桌面上,也放到社会上。
3、《沉默》
——别人的说话之道,朱自清的沉默之道。
第一句又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与看法: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第一段:人说话的目的:为自己。为自己宣传。
第二段:不说话,沉默的必要性——别人也有别人的自己。
第三段:遇见生人时的“沉默”——最佳的防御
第四段:朋友间适当的沉默(给对方表达自我欲的释放空间)以及面对大人物的沉默(防止露怯,方便观察学习)
第五六段:阐述彼此的交谈都是最始于最基于“自我”表达的私欲,日常的交谈更像是一种礼仪、与爱。这时朋友的沉默,是一种奉献与牺牲,我们应当且值得感激,珍惜,且不要有恃无恐,大说特说。
第七八段:物以稀为贵,适当沉默所能营造的留白艺术。当然,也不用过度沉默,不礼貌。
最后的九十段:特别玩味。大人物的“特有沉默”,以及背后的心理动因(塑造权威),及其给人的感受和无措,最后涮了一下,揶揄了一下,对付大人物这种沉默的方法,以默治默。
四、今日收获
1、曝光效应:在这种心理想象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特别是在职场,那些提升快的职员,95%以上的,都是曝光比较多的。
一种是在公司举办的活动中出镜较多的,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年末演出等活动。一种是下班后通过相识的人引荐的,比如相识的人约公司领导一起聚餐、游玩、参加体育活动等场合见面次数多的。
还有一种就是业务能力强并且有机会让领导知道自己的表现的。那些默默无闻的,不善于曝光的总是提升比较慢的。所以说,要积极参加公司的任何活动。
2、三篇文章从内容上比较喜欢《沉默》这一篇,非常赞同: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这个观点。所谓的沉默是金,就是这个意思。
沉默在工作、生活中的必要性,作者说:“因为别人也有别人的自己”在我看来,多数时候,不是“也有”,是“只有”;作者提到了鲁迅先生的《祝福》,祥林嫂的四处到苦水,周遭人从开始的新鲜,到取笑、厌烦、蔑视,到无视。
从人性来看,感同身受这件事,基本上是没有的,如果有:一种是和你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另一种就是那个特别爱你在意你的人,除此不可能有,这就是人性。
所以,一定要学会沉默,用好沉默。
3、从写作结构上,《正义》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一开始用问句提出疑惑,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观点,燃火分别对自己的观点(用反面的现象加以论述),用现象描述,加以分析,进行评论来论证;最后提出正面的呼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