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七》25:胖子是慢慢吃成的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胖子是慢慢吃成的,人之为人的精进,也是慢慢修习而成的。着急上火、好高骛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孔子他老人家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有孔门十哲。这个队伍的整体品质,算是一流的,差不多网罗了春秋时期的天下英才。表面上看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实际上,老人家对入于门下的弟子也是有所考量的。毕竟,如果不能给人身心带来一定程度的精进,怎么对得起人家的肉干子?
孔子的弟子之中,难免会有心浮气躁者,总想从老师那里讨些秘笈,吃个小灶,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的。
孔子用自己的感受告诫弟子,做学问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老人家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圣人,是做学问的人修习身心的理性境界,是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每个人骨子里都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这也是多数人愿意付出几条肉干,拜孔子为师的原因。
君子,特指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当不起圣人那个“最”字,但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毕生以修习身心为使命,始终追求道德的完善、智慧的精进。
善人,从表象上来看,是善良的人,引申和推展为有道德的人,善于用大道来对待人,指导自身实践的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孔子讲的“善人”,一定程度上承袭了老子的这层意味。在孔子看来,没有亲眼见到过擅长用大道来认知和改造世界的人。孔子心中的善人,是能致于人而无恶的人,没有人能够感受到他一丝一毫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恶。
有恒者,与善人相对应,善人是没有一丝一毫之恶致于人的人,而有恒者做不到那样的绝对,但始终坚持不为恶、少为恶于人。不能总是用大道来认知和改造世界,但能坚持朝着这个理想精进。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看不到的,能够偶尔看到君子就不错了,善人也是看不到的,能够偶尔看到有恒者就不错了。在他看来,有恒者有三大敌人:
一、亡而为有
亡是缺失、丢失的意思,与有相对,表示已经没有了。明明已经缺失了,还要装出一副拥有的样子。
孔子曾经评价微生高,“孰谓微生高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呢?
有人找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明明没有,还要摆出一副有的样子,偷偷跑到邻居家借了些醋,给了来人。孔子为什么要特意点评这件事?其实就是为了直接点明这一做法的不可持续性。一则“亡而为有”早晚是要出问题、露马脚的;二则微生高为搏取“直”的名头,实际上是损伤了他人的利益的。
二、虚而为盈
虚是虚华,是虚夸,明明没有那么充盈,却一定要打肿脸充胖子,装出充盈的样子来,根本原因是虚荣心在作祟。俗话说要想人前显贵,先得人后受罪。这应该是对虚而为盈所作的最好的注脚。一则如果你腹内空空,还想人前摆出充盈的姿态,你得先在内心里做好人后受罪的心理准备。二则许多人在外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承受了不可承受之苦的。
前两年,苹果手机流行时,有年轻人用卖肾的方式,换来买苹果手机的钱,那才叫虚而为盈的极端例子。
三、约而为泰
约而为泰指的是内实穷约,外为奢泰,说到底就是穷困却装作富足。读到这里时,许多人心中都会一咯噔。因为民间有很多与之相悖的传统,并且许多人都会受到这些传统的影响。比如:“穷家富路”,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都是在强调居家过日子与在外闯江湖的不同,这种不同本质上都是为了赢得与实际不相匹配的好名声。
在孔子看来,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都是成为有恒者的敌人,都是不能够持久的。从道德修炼的角度讲,这三者都是内心里先起了欺诈之心,然后有了妄言、妄行,最终失于道德的。
克服内心的虚妄,先成为有恒者,才有可能成为善人,先成为君子,才有可能成为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