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琴之音散文读书
“大家”与“名家” ——读《说“雅”》有感

“大家”与“名家” ——读《说“雅”》有感

作者: 魔之瞳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15:32 被阅读9次

    《诗经·小雅·正月》曾言:“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 不敢不脊”;《荀子·劝学》中也有云:“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其言寥寥却难掩古人源自内心深处 的谦逊和小心翼翼。这种“天高地厚”实在是要有明白和仰慕天高地 厚的意思。所以,站在前辈的《说“雅”》面前,自然而生出了一种 不敢违天高地厚的惴惴之心。

    先说前辈其人,毓德堂堂主、大档头、大当家的,一个为官一生 却痴心不改,一身正气的倔强、慈祥的可爱老者,相见相识于一档饭 局。

    再说这篇仅仅数千言却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修改和定稿的 《说“雅”》吧。这个必须要说,因为这才是重点。

    把“雅”作为一个选题是一件非常大胆的事,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雅”本身没有界线含糊不清,更是因为对“雅”的认知绝不可能人 云亦云。这种貌似规模宏大实则细致入微的选题,非有数十年的深刻 理解和非同一般的勇气魄力,是不敢轻易动笔的。

    所以,刚看到这个题目就有了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

    也所以,即便只是谈感受,也甚是有露怯之忧。可不管如何,谈

    感受总是要比创作容易得多。

    观先生的文章,大致可以看一些文脉的走向:“雅”其字、“雅” 其意、“雅”其韵和“雅”其境。这四个境界层层递进又彼此交融,实在是难得难得。小子功力有限,书写不能全其景,所以只能分而述 之。

    “雅”其字。这是开门见山的话题。原来此字之古老,从甲骨文、 金文开始,延续至今已有至少 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 3000多年里, 朝代更迭制度更新,中华版图亦分分合合,人就更不知道更新了多少 代了,可这个“雅”字也许书体偶有变幻,可它的组成结构却始终不 曾改变,依旧是最初的那个“牙”与“隹”。一个文字能历经如此漫 长的岁月却始终如一,这在全世界文明当中绝无仅有,是否也可以作 为中华文明始终延续的一个有力证据呢?说“牙”是“雅”字的 声部,那这个“隹”就是形部了。至于为何以“牙”为声,作者没有 提及,窃以为是与当时口语的发音相关。而这个“隹”,代表着古代 有攻击性的鸟类。这种自上而下的俯冲形态,是否也是在暗示“雅” 字的高尚属性呢?

    “雅”其意。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汉字,我的理解也就是通过 文字的样子就可以大致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比如说“语(語)” 字,直观之就有说话的涵义;“云(雲)”一眼就能看出是一种气象; 至于“江河湖海”则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当然这都是就其繁体字形 而言。理解“雅”这个字的意义,大概有了一些难度,因为很少有人 知道“雅”来源于“鸦”。提到鸦,想必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比如 用来表达贬义的“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嘴”;用来表达褒义的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用来表现凄凉的“枯藤老树昏鸦”等。可这 都非“鸦”亦即“雅”的本意,“美好,智慧,光明”才是,“公明正大”才是,“神圣、高尚的吉物”才是。随着几千年的语言文字的 发展,“雅”也发展出了更多的涵义:“正统的,合乎规范的”、“周 代朝廷使用的乐曲”、“高尚,文雅,高雅”、“副词”、“敬词” 等等等等。可虽然“雅的原始意义和基本意义是不同的”,却难掩雅 本身所具有的“正”意属性。这是大概是人间绝难坚持的崇高之境吧。 所以,“雅”仍含有高尚之意。当然,这种高尚也有全局和局部的区 分,所以《诗经》中的《雅》也区别为大雅和小雅。

    “雅”其韵。老先生在文章开篇就已点明:“雅,经过几千年的 发展,已经……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何为美?何谓美?就我而 言,除了知道美学大师朱光潜的那句“无言和留白是美的最高境界” 之外,大概就只能从视、听、触、味、闻的感觉上寻找一些出乎舒适 边界的美的蛛丝马迹了。可这种搜索也总是显得那么的杂乱无章。先 生的“雅”则清晰得多:“雅,始终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无论从 生活,艺术,人类,美学等诸方面说,都是一个美好的字眼”。雅望、 雅篇、雅量都是这样的美好。美好的自然就是美的,也自然就是美学 的研究范畴。就像那些殿堂级的作品,无论是乐曲、舞蹈、篇章,都 蕴含丰富的节拍、音调、韵律和色彩,这自然都是美好的,也自然都

    是“雅”的。

    “雅”其境。这个境既有环境氛围的涵义,也有意境的意味。也 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如果非要强调文化是什么,那其实大有雾里看 花的感觉,想要拎清绝非易事。可雅文化却有她明确的区分:“一类 是以正为雅,一类是以逸为雅”,而这“也体现了儒道二家的审美理想”。儒家谓正,而道家谓逸。正,有合乎规范的意思,给世人确定了一个外在标准,以催人求向上;逸,有淡泊放下的意境,构建了文人应有的内在修养,以鼓人求脱俗。一内一外,刚柔并济,历经数千年糅合,成就了“雅”在艺术境界中的至高地位,也渐渐打磨出了中华文化高尚又极具韧性的性格和品格。此其一。

    其二,雅与俗。“这是中国传统什么文化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分别对应着社会高层和社会大众的审美要求和情趣。雅发生于俗、脱胎于俗,蜕变脱俗。所以《诗经》将“周朝各地土风民谣歌唱”的“风”,置于有周王室加持的“雅”之前。俗是雅的母体,雅是俗的目标。雅与俗的统一、融合、融洽,共同构成了中华完整的审美体系和审美标准。追求雅俗共赏,也成为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以俗为雅”的苏诗就是这种追求的杰出代表。

    还有其三,雅集。集,是一种交友方式,聚餐、聚会、俱乐部,结伴而游、结伴而学等等。大约只要能把两个以上的人拢在一起共同进行某种特定活动,都可以称为“集”。雅集,是众多“集”当中,最有文化最有内涵的一种方式。它不仅要求参加者都具有高层次的文化,集的氛围要自由随性,更要集的结果经得起历史考验才可以。

    只有那些产生能够传唱千古的佳作的集,才可称之为“雅集”。“建安七子的邺下雅集;石崇的金谷园雅集,嵇康的竹林七贤雅集,王羲之的兰亭雅集,竟陵八友雅集,都下雅集”,“王勃一夜成名的滕王阁雅集,王昌龄、李白的琉璃堂雅集,白居易的香山雅集;苏轼的西园雅集,顾瑛的玉山雅集等”皆是如此。窃以为,雅集在筹办之初也 许与普通的“集”有什么大的区别,也未必然就是“雅”集,也许只是在历史沉淀之后,这个“集”才变成了“雅集”。

    不得不说的是,文中对雅集、雅聚、雅会所花费的笔墨甚多,除 了作者对行文规范的考虑,大概更多的是作者对这种境界的心驰神往 。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讲故事编故事的浮躁年代,能够读上一篇严肃 正规的文字实在难得,而能够坚守一方文学的清净之地也实在艰难。 所以,生于浮躁之时却不为浮躁之事,没有故事之言却尽是故事之意, 大概就是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境界吧。

    这也不由得我有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名家与大家真的是世俗理解 的那种意境吗?

    最后,以石老先生结文的那一首自谦的小诗《咏雅》结束本文,

    以表达对石成方老先生的敬意:

    千古风流,大雅宏达。

    辞尽墨浓,笔不生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家”与“名家” ——读《说“雅”》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hl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