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游 记文艺天地芳草集
《锦江街巷》209:丁宝桢机器总局

《锦江街巷》209:丁宝桢机器总局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5-23 09:01 被阅读0次

《老成都》(连载)

(作者:陈志强;摄影: 成都市锦江区地志办资料、成都市锦东区档案馆提供; 编辑:完   璧)

【此文作于2010年】


        谈起地处城东锦江区三官堂街的成都南光机器厂,可能许多老成都人都知道,它就是锡良出任四川总督时建造的四川机器制造总局新工厂。

晚清时期四川机器制造总局厂房(成都市锦江区地志办资料)

        但对于丁宝桢与该厂关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丁宝桢是谁啊?查阅史书,丁宝桢三字大名鼎鼎地记录在清史上。该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原籍贵州,做过十年山东巡抚。曾杀过权倾一时的宦官安德海,“剿捻”有功,加封“太子”少保。在四川做过十年总督。1877年,为振兴大清军备工业,丁宝桢在四川成都创办了四川机器总局。当时的机器局座落在成都东门下莲池一带。据《成都志》记载:“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早期工业建筑。”

参加四川机器制造局开工典礼的中外官员(成都市锦东区档案馆提供)

        丁宝桢为什么要到成都建“兵工厂”呢?据清史记载,丁宝桢为清时的洋务改革派。在朝一贯拥护光绪帝变法,与李鸿章、康有为、张之洞多有交往,力求振兴武备,强我中华,而在列强虎视大清版图的形势下,在他的执政地方四川兴建自己的兵工厂就不为怪了。

        传说中,丁宝桢赴成都上任时,仍小轿从小道入城,使大批在城外迎接的官员尴尬难容。却给百姓留下好的印象。

        而丁宝桢在四川改革吏治、唯才选用、打击私盐、选用青年人才、具有真才实学之士进入管理层,都是他的一贯治蜀方针。以四川机器制造总局为例。丁宝桢对工厂的技师,实行了技术评考制度,对一些官人推荐的人物不管贵贱,一律凭技考进。民间传说中,资阳有个“王铁匠”,虽然此人文化甚少,但铸造铁器的手艺很精,丁闻之,特派人请来为工厂的溶炼技术掌火。还有一位广元的周铁匠也是一位打铁的好手,被丁宝桢从千里之外请来成都当上“兵工厂”的技师。而一位府台推荐的表兄,对机器制造一巧不通还处处摆出一付“官员架子”,在工厂里瞎指挥,被丁闻之,丁宝桢不顾该府台与自己的旧情,一纸公文辞退了该人。而一些留洋的学生,学过洋务工业的学者,丁宝桢是不惜重金聘之。

        留法的李学士,因学的是化工专业,回四川后在自贡一家盐厂工作。丁宝桢闻之,亲自去盐都拜访,特请该学士出任兵工厂之弹药研究技师,掌管工厂弹药的生产。丁对招聘来的工人,有时亲临工厂,亲自同他们摆谈,听一听他们意见,只要是正确,丁宝桢力排众议加以采用。据一位老人说:由于丁宝桢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使四川机器制造总局的工作搞得蒸蒸日上,制造成品合格率在百分九十以上。另据史科记载:四川机器总局造出的枪炮,可和武汉兵工厂媲美。

        但随着丁宝桢的调任,海外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总局因一些技术原因,也一度衰落。1903年,锡良出任四川总督后,为扩大生产规模,在成都东门外三官堂建新工厂,并从德国引进大批新机器,还从江南、汉阳精选一批技师和工匠来川。另请德国人担任监工,使四川机器总局同期产品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

        20世纪50年代,四川机器制造总局,改为成都南光机器厂。

        进入20世纪80年代,当年德国建筑师的孙女还专程从德国赶来,在南光机器厂参观了祖父留下来的作品。

        据史料记载:四川机器造制总局从1877年开办至1911年,生产各种枪支3.9万余支,枪弹1502.5万发、黑火药80万公斤,修理枪支4.95万支,新制火炮3门,制造机器和机件7万余台(件),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当时丁宝桢创办的四川机器总局,为中国的早期军事工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四川军事工业的发展打了发展的基础。

      (下篇:《沉浮兴衰兵工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209:丁宝桢机器总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ye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