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新一期的《奇葩大会》,请来了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
读书会APP,可以说是这两年来最火的知识付费软件,各大网络平台都在大力推广,拥有千万级用户。
但我第一次听说樊登是在罗辑思维的节目里,同为央视主持人出身,樊登讲起书来头头是道,深入浅出,将枯燥的理论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案例,深得读者喜欢。
虽然这次的演讲听下来带有浓浓的广告味,但不得不说,他与高晓松之间的一场辩论还是颇有趣味性。
樊登在节目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读书是必需品,是一件要命的事。”
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毕竟世界上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正在走向两种不同的人生。读书的人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而不读书的人,只知目及之大,为苦而悲。
但是,读书和听书,这真的就是两回事了。
-2-
我们班上有个女同学,读书简直达到了疯狂的境地。
有一次在聚会时,她说自己一年里读了两千多本书。这可谓是一代励志好青年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惊呆了,围成一圈找她取经。
当时我没想明白,就在脑子里飞快地做除法,一年读两千多本书,那不得一天读六本啊,比起我一本书读三天的龟速,那可是相当厉害了。于是,怕错失成为牛人的机会,我也屁颠屁颠地凑上去偷经。
看见大伙都围着,她对我们神秘一笑,说:“你们就不知道省功夫了吧,你们花好几天才能读完一本书,我用读书软件花半小时就能听完,效率比你们高多了,一天能读好几本书呢。”
后来,她给我们看她的手机,里面下载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像新世相、樊登、喜马拉雅、得到等等,一应俱全,都是年卡会员。每次我去她们宿舍都发现她在塞着耳机,书架上却干净得连一本教科书以外的书都没有。
可是,当有同学问她:“那你读了这么多书,学到了什么呢?”
她突然愣了一下,呆呆地看着我们,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我真不明白读书读得多有什么好炫耀的。读书就如同和人对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每天读那么多的书,和大师说那么多的话,天天都在说,那还有自我思考的时间吗?
虽然我看书不多,但也深知有许多好书是根本不能够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讲明白的。就像马尔克斯的经典名著,第一遍可以囫囵吞枣地享受情节的快感,第二遍静心体会人物的变化和思想境界的提升,第三遍深究作者埋下的伏笔,研究每一个字词拿捏的精准。
这样的好书,是需要反复品读的,又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精华呢?
另外,读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是炫耀一年内读了多少本书,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和作者的共通之处,唤醒原本拥有却不自知的知识,加深思考,这才能真正地提高人的认知层次。
-3-
中国人向来崇尚读书,更有人喊出了时代的口号:读书是提升个人能力最廉价的方式。
于是,在快餐文化的背景下,在成功人物的助推下,一窝蜂的人就涌进了各种类型的APP,用知识焦虑代替生活焦虑,用读书欲望代替成功欲望,想要快速消化大师们的经典。
如果现在我们走上街头,常常会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都有张焦虑的脸。
那种急切,那种渴望成功的冲动,那种想要逆天改命的欲望,毫无遮掩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
希望今天努力明天就有结果,希望今天复习明天就能高分,希望今天跑步明天就能减肥。
可再快的时代,也需要一段寂寞的时光去积累、去沉淀。
-4-
世上的书千千万万,有些书只供欣赏,读一读精华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吞下,但不必精读;有些书要反复咀嚼消化,全读、勤读、用心读。
成天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把听完的各种音频、书稿当成自己的知识,那样的人始终会被社会淘汰。
不可否认,读书会APP是一个引导人读书的工具,但永远不能代替读书,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听到任何一个观点,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检验正确性,保持自己的思辨能力。
最后,借用樊登的一句话:读书会提供的是一个机会,一个可能性,你要自己去判断,要找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够真的改变人生。
永远不要去期待哪一本书或者软件能够改变你,记住,是无数本书和无数的经历在逐渐塑造你。
网友评论
我以前还偶尔看看《有书》里的拆书包,后来就不看了,真的没啥意义,看拆书包,我还不如自己拿着书本看。
从拆书包里真正学到东西的,是作者,是写拆书包的人。而读拆书包的人,是学不会真正的东西的。
那些付费去读书,付费上写作课,想实现快速变现的人,其实真正变现的是这类APP的开发商,是写课程的作者,写这类文章的作者。消费者们只是被宰的羔羊。
读书与思考本来就是两张皮。尽信书不如无书。
作者的出发点于读书,而落脚点于独立思考,其实这是个非常宏大的命题。读书这么神圣的事情都成了快消品,可想现在的社会浮躁到了什么程度。前段时间林志颖儿子在法国参加一个读书比赛本以为得了第一名却被评委取消比赛资格,他教会了儿子要赢,要比别人快,但是却没有告诉儿子从读书中真正体会的乐趣。
当然也不是说慢才好,杨绛老先生也批评年轻人:读书不多想的太多。
总之,读书不是拿来炫耀的事情,没有人因为你读了多少本书而觉得你的人生精彩。用自己的速度,慢慢咀嚼,好好体会一本好书的前生今生(必须是好书,是种挑逗性质的快消书不在认知范围内),快或者慢,自己掌握火候就好了。
总之,静下心来,与其活在别人眼里不如活在自己心里。
共勉
这句话有数据支撑么?
也欢迎大家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gj229711558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