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铁板烧,不得不提及成吉思汗,史载成吉思汗在一次围猎宿营时,看到士兵将打猎回来的羊肉放到火架上熏烤,以战为生的士兵并没有在意食材的口感,能有东西果腹就已经是万幸了。即便是被炙烤的肉已经发黑了,看着就没有胃口,也不影响士兵们的食欲。但是成吉思汗灵机一动,将一个士兵的头盔取下架在篝火上,随后将肉切成薄片,贴在发热的头盔上,不久竟然飘来阵阵肉香,一尝竟然外焦里嫩。这些士兵哪有试过这样的吃法,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整个军营都尝到了用头盔做出来的美味。这就是“成吉思汗铁板烧”的雏形。后来,成吉思汗在带兵征战欧洲时,手下的士兵一直沿用这样的烹饪方法,由此铁板烧就流传到了欧洲,风靡一时。
我们能找到这家蒙古铁板烧的店还多亏两位中国留学生,尽管是忽悠一个项目合作的老外请客,却没想到抠门的老外竟然把我们领到这儿来。这种吃法在国内不觉什么,当你吃了多日汉堡包牛排,面包之后,发现有这么吃法,就像饿了好久突然能吃饱饭一样的感觉。尽管是半自助铁板烧,10刀一个碗,能装多少装多少,愿意装什么就装什么。装满了或者觉得足够了,就递给里面的人,倒到这个大的圆的铁板上,一人一个地儿,熟了就给装盘子里递出来。吧台上面挂着一个铜锣,吧台上放着一个玻璃罐子,谁如果放里面小费,就可以敲一下锣,以便宣告整个屋子里的人:“咣,我给小费了”。哈哈,挺热闹的,一会咣一下一会咣一下,毕竟这个自助型式的吃法,无法直接买单给小费,所以他们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去了一家意大利餐馆,挺上档次的,店面面积挺大,店内墙上导出悬挂着各种黑白照片,以显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美国一般的城市,类似于我们的县城级别的城市,你可以吃到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美食,其风格和文化气息竟和在本土一样,即便是有些餐品的口味有了定制化的改良变化,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异国他乡的归属感。我们曾去过一家特别大的中餐馆,除了部分菜品口味和满屋子的老外和国内不一样之外,其实精华部分都还能够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也算是一个移民国家的高包容能力和共存之道吧。
大铁板和吧台上的铜锣小哥的手法挺熟练,在这个圆形铁板上轮流的翻炒着每一份餐食,但看长相已经分不清楚是蒙古人还是美国人,但我想,能够打着蒙古旗号的店铺,大厨至少应该是蒙古人或蒙古族人。每个敲完锣的人都会豪然一笑,我感觉除了告诉大家给了小费之外,我看到的更多是那种美国人给小费的自豪感。尽管不多,也不需要专门的人员服务,咣的一声,仿佛是提醒所有人,尽管如此,请需要保持着“优良”的消费传统。
我装满的食材我完全低估了这小碗的容量和辣椒的能量,我们这几个小伙伴看到了这样的自助餐仿佛看到了即将被宰的店家,尽管碗看上去不大,但聪明的我们会把肉放在中间,下面放上菜,然后再铺上一层肉,就这样最顶端还是肉,最后再往下摁摁,生怕老外看到我们这没出息的样儿。但是无论掩饰的多好,等做完装盘子里的时候,谁装的多,谁装的少,就一目了然了。老外有个比较好的习惯,就是每一种辣椒都会写明白是什么级别的辣,我选的是hot,结果真的是hot,一边和凉水一边吃,才最终吃完。
我们的食材已经开始上铁板两个人顾及这一圈儿的餐食,完全没有问题,铺满大概十五六份的样子,一人七八份,倒也闲不住。当他们看到我们这几大份食材之后,竟然偷偷扫了我们一眼,仿佛是不太相信我们的饭量。
做好的铁板烧照片看不出盘子的大小,差不多和我们三星级酒店的那种圆桌用大盘差不多大。加上这些肉,我反正是吃了个肚儿圆。
意大利餐馆整栋建筑物都是这家餐厅的,独立的建筑物在外面看不出其历史年代,但到里面,却处处流淌着古老的气息。看多了,仿佛是在炫耀:你看,我多老!
悬挂墙上的黑白照片吃饭的功夫实在是没时间去研究和追溯一家餐馆的历史文化,只能直观的感受,或者猜测,这照片上的人或许是这家餐厅的创始人,他小时候的照片展示了他的梦想,或许就是开一家餐厅,也说不定呢。
开胃面包但凡有点文化和规模的餐馆,都会有雷打不动的冰水和面包,而且还是免费,有时候是等急了饿的不行,也只好多要几次这样的面包,服务生却也不急不慢的微笑着再给送上来一小些。我们不一会儿又吃完了。
意大利餐 意大利餐餐桌上的意大利餐也确实忘记了名字,更是忘记了味道,但唯一能记住的是餐馆内的那种气息,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第一眼看到这些古老的照片的感觉,也许再过多年,能记住的仍是这些,吃了什么,什么味道,什么颜色,或许就真的记不清了,即便是蒙古铁板烧的辣味,喝着凉水才能吃下的辣椒,多年以后也只剩下敲锣的小费和那自豪的一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