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读书笔记
诗词格律-读钱钟书《管锥编》二九七、2023-08-14

诗词格律-读钱钟书《管锥编》二九七、2023-08-14

作者: 老胡_8418 | 来源:发表于2023-08-16 06:15 被阅读0次
某所藏书

        某生也晚,听老一辈读书人-读私塾者-说,小时候除了背书,就是作对,什么“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留下的印象就是古文要对仗。小学读“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字要读“霞”音,与后面的押韵;再后来,知道诗有平仄,而且其韵要有国家颁布。直到后来读王力先生《诗词格律》,才对古诗词之韵律有所了解。先生笺《太平广记 卷二〇〇 杜荀鹤》则,以为杜氏“旧衣灰絮絮,新酒竹篘篘”句,为游戏笔墨,可以偶尔一作,若是不按照韵律,则非诗也。

        古之诗歌,纯粹是劳动者之歌咏,不讲究韵律,只是描述事实。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首三句莲、田、间有韵,其它四句皆无也。《诗经》亦有此类情况,足可征韵非初始既有。律诗三四、五六句之对仗,唐初之作品亦不严格,崔灏之《黄鹤楼》,三四句对仗不公,然而李白见此不敢有所作也。后世格律韵脚之严格,大约是因为唐后科举制度,要求诗歌颂圣,其平仄、押韵严格起来。这种严格,反而失去诗歌之活泼。前读《雪桥诗话全编》,其中意境涵咏者,大多为满洲、蒙古所作,汉人诗歌失其灵性也。盖所谓灵性,出自天机,非人力学问可及也。前有叙,此不赘。

        民间诗歌,大多不拘束于格律。1958年,有一段时间民间诗歌特别流行,其作者大多不识字,然其诗歌朗朗上口。吾之旧邻,文盲一生,其句“卷卷(音勉)裤子下下腰,干一盼子(一会之意思)再歇着”,颇押韵也。至于张打油、朱元璋等,平仄皆不合。既是所谓“诗不成诗,押韵而已”。

        先生之要求,符合士子之学问,于民间,诗歌不过尔尔,又何必过分要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格律-读钱钟书《管锥编》二九七、2023-08-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uf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