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论语》泰伯第12节。上一节讲重德,这一节其实也是讲重德。区别只是上一节讲有才无德不用,这一节讲宁用有德少才之人。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读书三年还不想做官的,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
当然如果把"不至于谷"理解为三年学习时间太少,还不能做官;或是成绩不好当不了官。不看后一句,应该可以。但加上"不易得也",就行不通了。
也许古人学习就为了当官,大多人可能是能出仕恨不得还没学就想当官了。还有一种可能三年的三是泛指,是好多年的意思。
学三年还不想当官,这样的人第一有谦虚自知的品性,知道自己的才能学识还不够出仕的条件;第二是欲念不强,心境平和,很想当官的人权力欲重,对欲念控制力差。
刚好与上一节的反面典型"骄且吝"相对,一正一反。谦而俭,这样的人自然是很难得的。所以作为贤亲王,在推行仁德时,一旦碰到这样的有德人士,不管其学识才能如何,是一定要及时推荐给宗主王者的。
一正一反,在才与德两者之间,孔老夫子选择德。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当然,优秀人才自然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孔老夫子给贤亲王也列出了完美人才的标准,我们且往下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