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会想王君老师也许就是一武林高手,管他少林派、武当派,见招拆招,招招出鲜;王君老师又像一位顶级烹饪大师,管他萝卜白菜西红柿,只要到她手里,统统可以变成美味佳肴!赏这样的课,我心虚得很,可是不学习也不好,知耻才能后勇,于是,我斗胆来聊聊我对这篇案例的浅见:
一、不拘一格,勇于突破:
大多数情况下,这篇文章会被我们当成新闻范例来教,介绍新闻知识,模仿播音员读读内容,了解新闻结构,欣赏一组词语,一篇文章草草结束,老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无趣。王君老师也说过,这篇新闻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平时一般会绕着走,这次偏要啃啃这块硬骨头。她大胆打破传统教法,把这篇新闻定位为主题型文本,并一改新闻不适合诵读的看法,从诵读和欣赏词语的巧妙运用入手,带领学生去感受作者豪情万丈的情怀。
二、思路清晰,眉清目秀:
王君老师对课堂思路的要求是眉清目秀,她的这节课就符合这个标准,整节课分成两块:第一部分是导入和热身运动,简洁明了。第二部分由三个挑战组成:读出新闻的结构魅力;读出新闻的语言魅力;读出新闻的情感魅力。
三、开篇简明,引人入胜:
谈话由“一篇小说和一篇新闻放在一起,你们会先读哪一个”聊起,寥寥数语把学生带入情境,明确告诉学生新闻无趣是错误观念,打破了对新闻学习的传统看法,吊足了大家胃口。
师:同学们喜欢语文吗?
生(齐声):喜欢
师:那你们很了不起啊,那等会儿就把你们的喜欢告诉我们的老师们,让我们不再寒冷!
同学们喜欢读新闻吗?
生(零星回答):喜欢。
师:如果一篇小说和一篇新闻放在面前,你们先读哪一个?
生:小说!
师:王老师小时候跟你们一样,一定是先读小说,不过这些年有了改变,因为老师发现阿,新闻也很有意思。那我们今天学这个新闻,就不再讲你们第一次学过的东西了。你们第一次讲了什么内容?还记得吗?
生:第一次我们讲了新闻的基本知识。
师:比如——
生:新闻的基本要素。
师:新闻的基本要素;怎么样写新闻,对不?咱们今天就不讲这些了,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新闻。好,把书打开吧,做好准备。希望待会儿听到每一个同学的发言。(上课铃响)
师:好,有点紧张。那我们请班上最有激情的一位同学来读屏幕上的文字,回顾一下这则新闻的背景。有这样的同学吗?
简单回顾新闻的基本要素后,邀请班上最有激情的一位同学来朗读屏幕上的文字,背景资料由这里曾是千古豪杰建功立业的古战场,和有着纵横上下一千八百年的历史组成,气势恢宏,一下子把学生的激情给点燃了,且与这篇新闻的内容完美契合,下面的诵读就顺理成章了。
激情诵读、全班齐读气势如虹,震撼人心,拉开了本文的序幕,引出本节课题,介绍了作者写此文的原因。
生读新闻背景资料。(屏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1800年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
师:很好,他在“千里”和“雄壮”上重读了,他想表达一点儿气氛。还冷吗?我还有点冷,还有几句更有气魄,谁来读?
生读。(屏显)
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于是,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大军蓄势待发,这是国共之间惊心动魄的大搏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师:恩,好!那么大的会场,要有点气魄不太容易啊!来,最后几句,同学们一起来。“万船齐发——”
生: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师:为了记录这场战役,所以毛泽东写下了——读!
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四、大胆取舍,彰显主题:
第一阶挑战王君老师从学生角度选择突破口,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说,就是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她假设一个情景:东路军有点烦恼,让学生安抚他们的心灵,王君老师的语言俏皮而贴近生活,很快拉近了学生与新闻的距离,学生马上化身为东路军的知心朋友,并敏锐发现,最后写中路军的原因是时间顺序和敌情的问题,较好理解了新闻这样安排结构的好处。
师:现在啊,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安排在这则新闻的最后,他们觉得啊为什么不把我们东路军安排在前面啊?前面很重要啊。这是老师假设的一个情境。现在要在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服东路军,安抚他们的心灵,把他们安排在最后是有道理的。方法:找出刚才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核心句子,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屏显)
生:我觉得应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时间的原因,因为文中有“21日起”,这里应该是写中路军;然后“21日下午5时起”是写的西路军;最后“23日”是写东路军。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是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师:嗯,你发现的是时间角度,他们是最后发起进攻的。很好,有没有另外的角度?
生:我觉得第二个角度是从敌人的由易到难。因为文中写中路军、西路军遇到的敌人是“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而东路军“所遇之敌抵抗较为顽强”,所遇敌人由易到难,所以东路军被放到了最后。
师:嗯,你发现把他们放到最后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要,而是因为——
生:他们是最重要的。
师:他们是压轴的,他们遇到的敌人最顽强。真好!
师:同学们很敏锐啊!看来,新闻的结构的安排是很讲究的。很好,你们很敏锐,表达很准确。
第二阶挑战王军君老师选择了五组词句,每组代表一个教学任务,慢慢品析,层层挖掘。
(1)在“品读一组词”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屏幕上的句子,通过分析体会准确的用词,初步理解形象、感知情怀,这一环节的品读能让我们看到到敌人的顽强,更能反衬我军之顽强,及我三路大军之齐心协力。
师:新闻的结构有讲究,新闻的语言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就以东路军的核心句子为例,来一起抬头看屏幕,读一读关于东路军的句子。(屏显)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生:我选择第三处。“较为”可以看出东路军所遇的敌人比中路军和西路军要强一些。这是与上文做对比。从“整天”可以看出此处的敌人十分顽强,也可以看出我军的力量也很强大。
师:“整天”说明时间长,时间越长,说明敌人越顽强,说明我军——
生:战斗力比敌人更强。
师:很好!
生:从“击溃一切敌人”可以看出我军力量强大出词语的魅力,慢慢走近作者情怀深处。
(2)“对比一组词”中教师人为设置了障碍,通过“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等词语的比较,加上学生的不同角度发言,从程度和内容上明白了我军锐不可当,敌人已军心涣散。
生:我说“歼灭”这一句。原文中是“击溃”,“击溃”与“歼灭”有程度深浅的区别。“歼灭”是把敌人打垮,或许敌人并没有死心,而“击溃”是把敌人打退去。
师:她发现了“歼灭”与“击溃”的不同点,谁能帮助她说得更完整更具体一些?
生:我觉得“歼灭”只是将敌人杀死,而“击溃”更是连敌人的内心也打垮了。说明敌方被我军打的军心溃散。
师(对前一个发言的女生说):你觉得他说的比你的好在哪里?
生:“歼灭”是讲敌人打败、杀死。“击溃”不一定把人杀死,但是把军心杀死了。
(3)在“发现一类词”中,同样是比较,已不知不觉引领学生走进伟人语言、了解新闻的庄重典雅表达上来了,增加了文字的韵味和气度。
屏显:
原文: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改文: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等县的广大地区;
已经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江阴等(原文是“诸”)县的广大地区;
已经(原文是“业已”)切断
生:不好,新闻的字眼要准确、严谨。虽然意思一样,但是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师:什么感觉不一样呢?
生:原文的字眼感觉更加正式,更有新闻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为什么会感觉更加正式呢?
生:我认为原文读起来更有气势。
师:怎么就更有气势呢?意思完全一样,但是“诸”、“业已”是什么词啊?
生:文言词语!
师:毛主席何须人也?他不仅是个政治家,还是个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歌。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可以赋诗的政治家。来,我们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业已切断……”
师:学好文言文,对写文章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增添它的韵味!
(4)在“探究两个词”中“1000华里”与“500余千米”的比较,不得不让人佩服王君老师备课之细致,解读之用心。数字越大越有气势,越能体现解放军雄伟气魄。
师:文章的导语和注释里的表述在长度上有微妙的不同,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发现很有意思。你能发现吗?
生:课文导语中是写“1000余华里”,注释里是写“500余千米”。课文中的写法更有气势,可以看出解放军战士的雄壮气魄!
师:这个同学滔滔不绝,很好。“1000余华里”完全等于“500余千米”,但是读起来让我们感觉——
生:更有气势!
师:哎,战线更长,是吧?气势就更加强大。
五、巧妙整合,凸显情怀:
(5)在“整合一类词”中,七个“我”字的选择更是王君老师大手笔,“我”字出现七次,强调七次,尤能显示我军所向披靡,领导者的霸气和解放军的自豪呼之欲出,此时,再插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七律》,学生心中的激情,已到了非发泄不可的地步,一场激情澎湃的朗诵已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第三阶挑战:读出新闻的情感魅力。
再读题目,再次感受新闻背后的情怀,此时已是群情激荡,每一位学生仿佛都是所向披靡的解放军战士,每一位听众似乎都化身叱咤风云的领导者,新闻的背后一个伟大的人已悄然站立。
在文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哪一个词语?
生:“我”。
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来读——(屏显)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师:去掉“我”好吗?
生:我觉得去掉不好,因为去掉后显得很没有气势。“我西路军”让人觉得西路军是“我”指挥的。
生:我认为如果去掉的话,感觉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加上“我”能突出毛泽东那种领导力。
生:能读出毛主席对自己军队的自豪和骄傲。
生:写出了我军的凝聚力和团结力。
师:凝聚力领导力都写在这个“我”字中,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军队——
观看视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一个共和国的黎明诞生了,这就是“我军”。毛主席曾经在这首我们熟悉的词中写到——读
生齐读《沁园春 雪》
师:谁是风流人物?毛泽东,还有毛泽东领导百万大军。你看,这领导力凝聚力必胜的决心都在其中。再来读——
生: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师:“一切”一定要重读。再来。
生再读。
师:还有没有同学愿意来为我们读这首诗?有大情怀的、有我军的气势的,王老师来为你配点音乐——
一女生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屏显)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这位女毛泽东真有气魄,来,像她一样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我军,读——
生: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师:这就是我军,这就是人民解放军,读——
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新闻有点儿意思吧?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滋味很绵长,新闻的滋味很绵长,是因为新闻的背后站立的不是一个小小的“我”,而是一个伟大的“我”、一个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新闻背后一定有伟大的情怀。(显板书)
师:孩子们,为什么我们既要读小说,又要读新闻呢?在《说文解字》中,“闻”表示“用耳朵来倾听”,倾听的不是自己房间里的声音,而是门外的声音,而且还是门外不断变化的、传递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新变化的声音!孩子们,倾听吧、琢磨吧、思考吧,小我就会变成大我!来读——
倾听门外世界,关注社会人生(屏显)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品读新闻的方法。当有一天你们发现自己爱读新闻多过爱读小说的时候,你们就长大了!来,再齐读——
生: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师:希望我们这个班也有横渡长江似的气魄!有一天从小我变成大我!
下课——
课堂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当然,跟着王君老师,不但要学教法,学突破,学创新,更要学情怀,学活法!
新闻课没趣?新闻课没料?那就去听听王君老师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吧!
王君老师还说了:没有无趣的文章,只有无趣的人。
元芳,你怎么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