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深秋,秋蟹正肥。
想到古今两首别致有趣的咏物之作,堪堪均为佳作;而且都在中国历史上成就一番伟业,但最终人生结局,却因种种因果、迥异时世,高下立分、大相径庭,让人唏嘘不已,感叹造化弄人。
其一,李自成《螃蟹诗》
一身甲胄肆横行,满腹玄黄未易评。
惯向秋畦私窃谷,偏于夜月暗偷营。
双鳌恰是钢叉举,八股浑如宝剑擎。
只怕钓鳌人设铒,捉将沸釜送残生。
据说,李自成童年曾写下这首《螃蟹诗》,区区幼童,竟能借物咏志,粗看确实难得,但细细较之,则品味虽霸气侧漏,却盛于勇而乏于仁、重于行而劣于谋,引得老师叹息不已。
李自成一生的经历,也正应了这一莫名的因果:振臂高呼、响者如云,搅动大明江山摧枯拉朽、灰飞烟灭。即将鼎革之际,形势却瞬间急转直下,最终匆匆建立大顺、过了一把帝王瘾,然后一路溃败、狼狈战死通山。
其二,毛泽东的《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08年前(1910年),也是深秋时节,参加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的毛泽东,时年16岁,正是风华正茂的青葱少年,面对“言志”考题另辟蹊径,写下了这首《七古•咏蛙》,一改忠于帝王、热衷功名的陈腐之气,直言报效国家、救国救民之志,寥寥数语,尽显睥睨天下、唯吾独尊的不凡气势。
和李自成老师的扼腕叹息不同,毛泽东这首诗深得校长李元甫赞赏,点评说“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才“。固然,这位先生有惊人的识人之才、先见之明,更重要的是,历史证明,毛泽东果然有惊人之举、建盖世之功,傲立世界潮头,赢得广泛赞誉,隐隐为千年一帝,诚不虚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