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这也不行,那也不对,现在的父母有时会很累,孩子到底希望我们怎样?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4035161/39266d2df7a1c6c7.jpg)
上节课,我们提到一个观点“要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加深对这个理念的理解。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爸爸提醒7岁的乐乐好多次了,不要玩玻璃杯,但乐乐还是不听,结果真的把玻璃杯打碎了,乐乐开始大哭,爸爸非常生气。
“我都说你多少次了,就知道哭,你这个笨蛋。”
“你才是笨蛋呢,你还把妈妈的盘子打碎呢”
“你敢叫我笨蛋……”
“是你先说的…..”
......
父亲显然非常生气,战争即刻爆发,父亲打了乐乐,但是不小心划破了自己的胳膊,流了很多血,乐乐吓坏了......逃出了家门,当天很晚才回来。
全家人彻夜不眠,夫妻间讨论了和儿子的交流方式,两人惊奇的发现,类似的事情总是在这个家庭中不断发生,最初的一件小事儿最后总是会恶化为一件很坏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孩子一直玩一个玻璃杯,很明显是一种无聊的举动,他的意图无非是,想消磨自己的时间,找到与众不同的事情去做;另一个意图就是想引起父亲的注意。并且他确实成功了,因为父亲多次提醒他不要玩那个东西。但他仍然非常无聊,不知道要去做些什么,或者如何与父亲展开一段有趣的谈话。
——这里稍微岔开话题,说一下父亲与男孩的交往模式,其实和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很像,就是他们之间总是需要在一起干一些事情,交流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比如一起做手工,一起拼积木,一起对个沙堆等等。
对于杯子被打碎的事实,如果我们不去抱怨,只是表示惋惜,简单的描述事实,“哎!这么漂亮的杯子就碎了”或者是“碎玻璃最难清理,打扫起来很费劲的。”
乐乐一定很愧疚,因为自己确实做错了事,孩子此时很容易就能从现实中弄明白一个道理:爸爸说得对,杯子确实不是用来玩的。
当这种处理问题的模式印入孩子的脑中时,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样的改变首先源自于父亲对孩子的态度,然后再影响到孩子,最后这种恶性循环得到终止。
![](https://img.haomeiwen.com/i4035161/29eb8dbf77d1f3d7.jpg)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
11岁的明明向父亲保证洗车子,但是玩过头,忘记了。
父亲回来后可以这么说:“这车子还是很脏,尤其是车顶,需要再洗洗,你什么时候能做?”“我马上洗”,爸爸 “谢谢你!”
这是一种效果,但也可以这么说:
“你洗车子了吗?”爸爸问道
“洗了,爸爸”
“你确定?”
“我确定”明明回答道
“你居然说你洗了,你总是敷衍了事,只想着玩,你根本就没洗,还想骗我!”
第一种方式是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然后给孩子一次改正的机会,很显然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一次改正的机会;
第二种方式就是明知故问,明明知道孩子没有洗车,却从道德的角度来考验孩子,最后引导孩子去撒谎。这样必然会引发和孩子的一场战争,问题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父母的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气愤和憎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别人和自己;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造成人格上的巨大缺陷。
简单来讲,要想让孩子的人格更加完善,身为父母的我们就应该早早的学习起来,并且最好能够深度学习,虽然自己根深蒂固的问题无法一下子改变,但通过学习,最起码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克服。毕竟引起自己的注意,总归是进步的第一步。
p.s.文中的两个例子均来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https://img.haomeiwen.com/i4035161/1d0008a7d8338e8c.jpg)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今天,我们通过两个例子从正反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去应对孩子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描述性的话语来回应孩子的错误,而不是针对他们的错误做出激烈的反应。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我们下节课见。
文中漫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感谢!
让我们随着这只特立独行的猫,进行一次自我成长之旅。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看《开篇:为什么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