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觉人世的喧嚣,反倒体味到孤独的美好。
前天晚上,在教育学院组织的沙龙活动间隙,我和语文教研员姜春明老师谈论日常生活时,他说自己很少出去应酬,喜欢静的。
所谓的静,就是一个人静静地享受生活,从中让内心获得修养吧。
我和姜春明老师有相同的喜好,不喜欢跑到人群中,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算是人生的妙事。
这几日到白山参加培训,走来走去,说来说去,走得累了,说得也有些厌倦了,难得这样安静的机会,索性就大门不出,将自己安放到燕子窠中,算是躲开世俗的生活。
吃的很简单,不过是一点米饭,几根山药,还有几块南瓜,一点大酱焖的辣椒。如此简单,我却吃得有滋有味。心无杂念,心情就好啊,哪里会顾忌营养成分?所谓的营养,更关键的是在于吃的心态吧,有了好的心态,喝下凉水也会舒服。
发了一篇随笔,两首小诗到简书中:《我们都站在成功的门前》,《微笑着走向每一天》,《白山干训,如此温暖》,希望获得另种形式的交流。
在祖国遥远的边陲,我做着一个梦,不过是隐在背后的。
我选择用静静的方式,任时间自由流淌,眨眼间,短短的昼就溜走了。
哪里有烦闷?除了窥望简书的信息,我还醉在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学》中。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我反复读过几篇,但每次读都有全新的收获,甚至是有从未读过的欣喜。
并不通俗的字里行间,先生对文字的解读,几乎是字字珠玑,让我不忍释卷。先生哪里是谈文学?分明就是在谈人生,谈追求,而这些都在朴实的文字中,慢慢地散发着迷人的光彩,给我以最好的滋养。
那个喜欢静的姜春明老师,估计也是如此吧,未必读书,未必写作,但安静的日子必然让他陶醉不已。习惯了,就不会寻找外部世界的寄托,而是在安歇内心世界中,获得最好的休整。
性格使然,自小就不喜欢喧闹的生活,觉得那是一种折磨。如果在旁人看来,一定是另类的行径,不值得推崇,也的确不值得推崇,人毕竟是群居的动物,缺少沟通和交流,会丢失很多的东西,但我会介意吗?
我更介意自己的内心世界,我知道自己需要的生活,就是蜗居于一个简陋的地方,读几页书,写几行字,以此回馈时光给我的恩赐。
很多的浮云,从我的眼前溜走,如同岁月,来无踪去无影。我似乎并不在意时间的流逝,反而觉得一切都在自由前行,倒是人生最美妙的状态。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不用刻意地寻找,居于山野之间,连同汽车的鸣笛都听不到,就无需担心世界的惊扰了。
于是,我尽情地驰骋在文字中,或读,或写,满是身心的愉悦。也不考虑读书的姿势,或蹲,或躺,舒展至极。
这样的日子,岂不胜似富豪?
偶尔停歇时,我就漫游在思想的王国中,回望走过的道路,静静地思量自己的懈怠和失误,不给自己任何理由,由着正义之王尽情地鞭挞,直至抽出灵魂的小来。我知道自己就是渺小的微尘,不过偶尔降临到世间,但我不会成为雾霾的构成元素,倒是洗却尘埃的雨点,给我们的世界一点清新的力量。
看到自己的浅薄,生出的不是惭愧,而是找到方向的快乐,“自知者明,自知者智”,也算是自我的安慰,抑或是自我疗治的手段。
常常想起北大教授谈的“坦荡荡,看得开”,不是避世的消极,而是入世的坦然。躲避世俗的生活,不是我所崇尚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实中,不可能把自己封锁在一个梦中,要坦然面对生活的油盐酱醋,还有日子的酸甜苦辣。
有了这样的从容,什么日子还会黯然失色呢?
原来,孤独是最好的修行,我、我们在这样的岁月中,不但怡养了身心,也修复了自我,为更远的跋涉储备了力量。
想起了姜春明老师谈到的两餐花了四元钱,一块豆腐,一个馒头,清淡的日子里,全是幸福的满足。
不是王侯,胜过王侯,心的世界,是最大王国,一个人做了自己的主宰,还要什么无法超越?于是,就可以放下许多所谓的目标,专注地去做喜欢的事情,哪怕是盯着一只蚂蚁看上半天。
夜已经悄然来临,一如走过的无数夜晚,在这样的时刻,我没有懈怠,以独特的方式继续远行,走向自己崇尚的未来。
网友评论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