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假想契约的质疑
上一篇我们提到罗尔斯的假想契约理论以及无知之墓。罗尔斯的这两种假设是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正义的原则。
当然这两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它们仅仅存在于理想的设想之中。而且人们公正的立场是建立在无知的假设之上,如果对未来全然没有任何概念,又如何能够对未来做出商议和构想呢?
比如我们常常提到的狼孩,如果连基本的社会知识都没有,他如何能够和其他人共同制定一个假想的契约。
罗尔斯提出人们应该有“基本的善”,对社会或者事物有基本的认识,基本需求一致,能够有助于达成假想的契约。
![](https://img.haomeiwen.com/i6045727/e44d7aab5f21f975.png)
基本的善是否帮助人们达成一致的正义?
如果人对社会有自己基本的认知或者罗尔斯提到的“基本的善”,那么是否会让契约更公正的达成呢?似乎也并不必然。
如果人类社会在对于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上出现分歧,是因为利益分配,此时罗尔斯的假设或许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如果人们并不仅仅是因为利益导致分歧,那么无知之幕就很难达成正义的目的。
我们可以设想,在无知之幕还没有拉开之前,也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不论是出生在上层社会还是底层社会,都会为别人的权利而放弃自己的权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博爱的精神。
如果他和一个极度自私的人,都站在无知之幕前,让他们选择未来的生活,博爱的人说:“我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成全你,因为我无论在生在怎样的家庭,我都可以无条件的为社会服务。如果我是有钱人,我就将钱施舍给更多的穷人,如果我是穷人,我终其一生将不断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我并不认为人生的意义,只能够用金钱或者自己所得权力等一切外在的事物来衡量,而是应该用经历的挫折和所获得的成长来衡量。”
可想而知,极度自私自利的人非常愿意无偿的使得自己的权利最大化,获得最多的利益。
我们可以说,就算两人坐下来商议契约的条款,那么似乎也不能够达成我们所认为的正义。
其根本原因是,这两个人,由于道德标准、世界观等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对正义的理解都有区别,那么更别说对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如何构建上的分歧了。
就如同休谟提到的,在某些情况下:正义的观念并不适用,如果是物资极度匮乏,那么人们以生存为前提,没有人会理会什么是正义;而在物资丰富的情况下,正义也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为任何关于分配的问题发生冲突。所以罗尔斯契约还应该加上一个前提,就是社会物资处于匮乏和丰富之间的状态。
![](https://img.haomeiwen.com/i6045727/f90c01478b5ed9e3.png)
因此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将到的正义原则是:
1.每个人对最广泛的整个基本平等自由体系拥有平等的权利,该体系与对所有人相类似的自由体系是相容的。
2.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将这样来安排,使之:
(1)……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
(2)加上在机会的公平平等前提下的职位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前者是平等的自由原则,它规定了人有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同时平等享有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优先于在不平等状态下应该遵守差别原则和机会平等原则。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也被认为是差别原则,可以这样理解:偏远山区的孩子高考的时候可以得到适当的加分。
在已经遵从这个原则后,那么机会平等原则应该得到尊重。换句话说,如果大家同时上了一所大学,出学校之后应该给与这所大学毕业生同等的机会去竞争一个岗位。当然这里所说的情况,应该抛开其他会影响竞聘结果的外在因素或社会因素,比如:社会关系,面试官的个人偏好等等。
但无论做哪种选择,人的自由,不被胁迫做任何决定是首先应该被保障的。也就是说,假设偏远山区的孩子觉得不想去上学,那么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凌驾于他的自由选择权利之上,即使我们认为受教育对他的人生有利。
同时罗尔斯似乎也会认为高考的加分制度——差异原则,使得最少受惠者利益最大化,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045727/ffa2a043ddedf4dd.png)
理性选择原则
如果借用“理性选择原则”来说明这个问题,则罗尔斯愿意选择的是最大最小值,而不是最大最大值。
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一个场景。你拿着一袋金币去赌石,老板会告诉你,有一袋原石,里面有一些比较不错的玉石,他可以保证,每块成色不会太差,去买这一袋至少不会亏,甚至还能赚一点。但是另外一袋原石,里面有可能藏着一颗无价之宝,也可能什么都没有。
这时的仅仅有两个选择,但是已经能够看出来分歧了。而最大最小值,则是选择前一袋的人,而愿意赌一赌的就是选择后者的人。
如果推及到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可能前者是希望整个社会平均生存状况得到改善,至少保证最穷的人生活也能够得以保证,是否能够出现极富或者人类文明是否得到最大的进步,并不是他最开始关心的问题。
而选择后者的人,他或许不关心社会是否有巨大的贫富差距,只要是哪怕有部分人能够让社会飞速发展,或者我们常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度丰富就可以了。
所以罗尔斯选择“最大最小值”是为了维护在普遍的平等,诙谐地说,他更像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只要有可能发生,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会损失掉这笔钱,也依旧要避免它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