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名叫夷吾的似乎不少,比较著名的有两位,一为管夷吾,一为晋夷吾,他们都姓姬。
01 管夷吾管仲
管夷吾(公元前747年~公元前645年),又名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
管夷吾的父亲曾任齐国大夫,不幸早逝而家道中落。管夷吾与挚友鲍叔牙同为齐国公室侍臣,齐国内乱,管夷吾追随公子纠,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夷吾还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装死得脱。
后经鲍叔牙力荐,齐桓公小白重用夷吾主持国政,齐桓公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霸业,管仲被尊为仲父。
《管子》一书中记录了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内容涵盖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02 晋夷吾晋惠公
与管仲同一时期,晋国也有一个夷吾,估计年龄比管仲小一点,他就是晋惠公夷吾,姬姓,晋氏,名夷吾。这家伙,不是个东西,却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话说晋献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太子申生、重耳(晋文公)、夷吾(晋惠公)和奚齐。晋献公老年昏聩,宠幸骊姬,骊姬害死太子,迫使重耳和夷吾流亡国外,奚齐继位。太子的亲信重臣里克在晋献公的灵前刺死奚齐,托孤大臣荀息又立卓子(奚齐的表弟)为君,又被里克刺死,里克等并将骊姬鞭打致死。史称“骊姬之乱”。
里克欲迎重耳回国继位,重耳不肯。夷吾于是与里克联手,又请姐夫秦穆公帮忙,答应事成后,割河西之地给秦国,将汾阳之邑封给里克。
夷吾顺利坐上王位,是为晋惠公。那知他过河拆桥,卸磨杀驴,把里克一帮人全杀了,河西之地也不肯割让给秦国。
也许上天发怒,晋惠公即位后,晋国连年灾荒,五谷不收,到晋惠公四年(前647年),晋国又发生饥荒,仓廪空虚。晋惠公不得已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在蹇叔、百里奚的劝说下,不计前嫌,向晋国发运万斛粮食。运粮队伍由秦都雍城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五百里走水路,随后换成车运,横渡黄河以后,再沿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绛城。运粮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
无巧不成书,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而晋国恰遇丰年,秦国就向晋国买粮。晋惠公不但不答应,还想乘人之危出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大怒,出兵伐晋,秦穆饮盗马故事中的三百勇士救秦穆公于危难,晋国大败,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获。秦穆公本来想杀了这个忘恩负义的小舅子,在夫人和大臣们的劝说下,秦穆公最后以交割河西五城及晋太子入质于秦为条件,放回了晋惠公。
03 五则六避
春秋时期,吴国也有一个国君名夷吾。那么以夷吾为名,到底什么含义呢?古人的很多名字似乎都怪怪的,什么宰我、箕子、蹇叔、赵衰、申不害、公孙杵臼、颍考叔、州吁等等。古人取名到底有什么讲究?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文姜生产后,鲁桓公问博学睿智的大夫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生名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这就是取名的“五则六避”。
所谓“信”就是出生时的标记或者符号,比如晋文公之子晋成公,姬姓,名黑臀;“义” 指美好的内涵,如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象”指外貌特征,如孔子名丘;“假” 就是借物寓意,如宋昭公,名「杵臼」,寓意坚实;“类”指与父亲相似,比如鲁桓公因儿子和自己的生日相同,就为儿子取名“同”。
所谓六避,如果以“国、官、山川”作为名字,则相应的诸侯国、官职和山川就得改名,如晋熹公,姓姬,名司徒,晋国就不再有司徒这个官职了。不以牲畜和器币为名,是为了不妨害祭祀和礼仪。不以“隐疾”,是相对于“信”和“象”说的(信和象,有点像现在说的外号取法),不要把身体缺陷取作名字。
关于“夷吾”的名字,章太炎先生考证认为,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夷取没有颜色,即白色之意,“吾”通“鱼”,古代有一种马眼睛像鱼眼,称“鱼”。所以取名“夷吾”是说婴儿的眼睛像鱼眼,异于常人也。
古人常以异相为贵,如“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的刘备,“奇骨贯顶”的朱元璋,不知然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