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道学•国学•养生南怀瑾老师讲述文章
【南怀瑾老师】不能起用的空是凡夫定,是病!

【南怀瑾老师】不能起用的空是凡夫定,是病!

作者: 传承网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16:10 被阅读2次

    不能起用的空是凡夫定,是病!

    本文摘录自 《列子臆说》

    【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

    龙叔这个人向文挚求医,文挚是古代得道的名医,曾经治好齐威王的重病。当时许多医生都医不好,结果文挚用心理治疗,几句话就把齐威王的病医好了。他的方法就是故意逗齐威王,逗得他大发脾气,脾气发了以后病好了。文挚对齐威王说你不要生气,我是给你治病才故意惹你生气,你有烦恼的事,闷在里头,没人可讲,闷极了,使肝气不能舒展,所以不舒服,到处是病,吃什么药都不对;现在发了脾气,把肝气冲出来了,病就好了。······

    龙叔向文挚说,“子之术微矣”,你医学的本事啊,高明到了极点,“吾有疾”,我现在生了一个病,“子能已乎”,你能给我医好吗?“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文挚就说,好啊,你要我给你医我就医,你先说有些什么症状。

    “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乡”就是享受的“享”,他说天下人都恭维我,我享受最高的荣誉,像电影明星作秀一样,大家都在鼓掌,但我不以为荣,我觉得没有意思。即使我的国家今天亡掉了,我也不会觉得是耻辱,没有什么难过。“得而不喜,失而弗忧”,今天发财几千万也没有喜欢,没有饭吃,也不难过。“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觉得活着像是个死人一样,虽然我财富那么多,但觉得跟穷人一样,我没有觉得自己有财富。“视人如豕,视吾如人”,看所有人都是猪一样,我同他们一样,当然也是猪啊。“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他说我住在自己家里,觉得是在住旅馆,今天住,明天我就走了,是挂褡的。我看我的国家人民,觉得他们没有文化,自己像是住在野蛮落后的区域一样。

    “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他说我生了这么一个病,把我的地位再升高,我也没有兴趣,把我弄去杀头枪毙,我也不害怕。“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得志或失败,利害之间也不会起个念头,动个情绪,什么都没有。最悲哀、最快乐的事,都不会使我动心。不止八风吹不动,十风都吹不动了,我有这样的重病了。

    “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他说我这样不能出来做事,不能出来做官,也不能交朋友,亲戚朋友也不能往来,也无法与太太孩子相处,我看他们是猪,我也是猪,也不能指挥用人或仆役。“此奚疾哉”,他说我请教你,我这是什么病?“奚方能已之乎”,有什么方法能够把我这病医好?

    注意啊!这不是病嘛!其实学佛的人,初步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呢!他做到了。但是他说这是病。所以学佛要懂不起分别这个道理,就如同石头压草一样,压成这样就是病。所以龙叔问文挚,这个病怎么医?

    【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文挚这个高明的医生一听啊,就说好,我来诊断一下,“乃命龙叔背明而立”,叫他背部对着光,这就像是X光了,不过文挚是用肉眼来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这个医生退后几步,与他面对面,从太阳光的照射透视龙叔的体内。“既而曰:嘻”,嘿嘿,我看到你的心了,心电图已经看出来了。“方寸之地虚矣”,古人讲这个心又叫做方寸。他说我已经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经得到空的境界,所以心空了。学禅宗的人讲“心空及第归”,修行人就想达到心空,但空不了。他说你心空了,“几圣人也”,你差不多是个得道的人了。古代传说人心有七孔,七窍,因为我们脸上有七个洞,和心的七个洞相通。“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他说你的心有六个洞都流通——就是六根,有一个洞不通,停止作用了,这一孔就是后世道家所谓“灵窍”。你这个灵窍是你故意把它关住的,这窍一旦通了,也就是灵窍一通,心的气脉通了,你就大彻大悟得道了。“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他说修道的人就想达到这个境界,你现在已经修养到这个境界了,却错认自己得了重病,“或由此乎”,就是你这一窍不通的原故。所以我们中国话骂人,“你这个家伙不通窍”,就是这一窍不通。“非吾浅术所能已也”,他说你这个病不是医药能医好的,吃药没有用啊!不过,他还是开了药方,他到底是个得道的医生。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由死而生,幸也。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

    这一段是了生死的问题。正统的道家,像列子、庄子,在佛法没有进入中国之前,以传统文化的方式讲道,讲得更彻底、更简单。所以佛教后来传入,中国文化可以迎合接受,就是因为两家讲的完全一样,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这个道不是证得菩提道,而是讲常道,是指一般的原则、一般的法则、一般的规则,宇宙万物永远自然的道理。“无所由而常生者”,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佛学来了以后叫做“一念无明”,是我们心里的思想。譬如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想什么?莫名其妙思想就会起来了,不知道它怎么来的,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就是“无所由”,不知道来由,“而常生者”,思想在心里常常有,永远会来的。这是我们普通人的一般情况,始终离不开思想。

    “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因为有了一个思想、观念、情绪生出来,念头动了,第二个念头接着来了,生生不已,一个终了,另一个又生起了,永远在生。所以思想念头,生理情绪的变化,一个接一个,也是常态

    “由生而亡,不幸也”,这个思想观念永远不能空掉,不断生出来,同我们人的生命一样。人生出来而又没有了,在一般人看起来很不幸,因为一般人习惯于生生不已,突然看到没有了,认为很悲哀、很不幸。这就是佛学所说的生灭法,是先说了生,再说出灭的一面。

    “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再讲到灭,就是死的问题,上面所说念头生命“无所由”而来,指不知道哪里来,是由空而生有;现在说“有所由”,是指现实世界从有变成了空,“而常死者”,人又不断地死去,这也很普通,是必然的法则,生下来最后必然会死去。

    “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宇宙间万有的现象,“有”最后归到“无”,所以看到一个死了,接着一个又死了,虽然没有看到最终的结果,而自然的最后就空了,你想留也留不住,不死也做不到,这也是凡夫一般的常态现象。

    “由死而生,幸也”,生命从生到死,那是宇宙自然的规则,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不过也有特殊的情况,应该死而能够活下来,算是幸事。“故无用而生谓之道”,所以说在空的里面,在无所用当中偏要生出来,我们观察自己的心念就知道,不想胡思,却仍乱想,这个思想念头不晓得从哪里来,这是一般的规则。“用道得终谓之常”,我们晓得自己的生命,生出来就会思想、讲话,就会用,用过了就没有了,这也是一般的常规。

    “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知道我们的生命有限故意去用,这个也是道,也是自然的规则。如果你善于在生与死之间把握控制,就是得道的人,控制了生死,就是佛学所讲的了了生死。“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这个常就不同了,不生不灭,永远常在,所以这个是道。那么你说这位医生给他医了病没有?当然医了,告诉他这个道理就是药方。

    这一段故事里 有最重要的深意,很多修道的人修到了不动心,一切念头不起了,以为是道,这个是凡夫,不是真正得道。这一种病的境界叫做凡夫定,也叫做顽空,是不能起用的空,不是真道。后世儒家的理学家像王阳明有一位弟子,没有悟道以前,就到达这个境界,他们就误解了《孟子》中所说“我四十不动心”这句话,这是孟子的修养,排除外来的诱惑,是修养。文挚告诉龙叔修道的路线不是这样,不是排除或压制,所以的确是个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不能起用的空是凡夫定,是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ura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