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搜索写过的文章,搜了一个关键词“问问题”,结果出来一长串文章(本身我也没写多少文章),里面都出现了“问 问题”。突然间想到,问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今天的话题,就来谈一下问问题。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父母都很重视的一项思维能力,我们经常在各种信息里看到,说“我们的教育不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很差,逻辑思维能力很差”。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虽然我们经常听,但是我一直都不是很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作为文盲,我就去查了英语词典,critical在这里的意思是:expressing disapproval of sb/sth and saying what you think is bad about them“表达不同意不赞成,说出来你认为的它不好的那一面。(文盲的翻译)”。
批判这个词语,在我们的汉语语境里,是有一点“劈头盖脸说一顿的狠劲儿(甚至比这个还要狠)”在里面的意味,所以跟原意还是有一些差距的。原意可能更侧重于,表达出来你对某些人或事的不同看法。
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权威之作《学会提问》里,提到“批判性思维的三个方面”:①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③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里面的关键词就是“关键问题”“意识”“能力”“意愿”。会问问题,会回答问题,会利用问题,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方面的能力,这方面的意愿。
任何大的概念,大的能力,最终也是要落实到小的行动上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都可以怎么样通过问问题的方式,让孩子熟悉这种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培养孩子问问题回答问题的意识,问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问问题回答问题的意愿。
图片来自网络今天分享的情况,主要是和复述事件有关。我们会发现,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用提问题问问题的方式沟通,就是回顾复盘一件事的时候。
情绪管理:还原场景
孩子对某一件事情绪反应很大,可以在孩子情绪平静下来以后,用问问题的方式描述情境:这个可以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年龄,来适当调整。“当时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适当的时候,也要根据孩子的回复内容,表达孩子的感受。以下为举例:
“当时发生了什么?”
“她一直撞我,我很烦。”
“对,那一定让你很不舒服。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我就推了她,想让她走开。”
“然后妈妈就训斥你了,你很生气。”
“我觉得妈妈不理解我。”
“仅仅因为妈妈训斥你,你很生气,还是还有其他的事情,也同样让你生气?”
“妈妈之前一直让我分享,我也不喜欢。我不喜欢妈妈说话的方式和语气。”
“所以,你其实不是讨厌她,而是生气妈妈不尊重你。最后,情绪爆发了,因为当时她一直撞你,这是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是之前讲到的问题,纯谈话对家长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语言交流很容易就有破绽,而大多数家长都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训练与反复练习。所以,也可以直接用角色扮演来降低难度。
上面的回顾过程,拿两个玩偶来角色扮演,表演的过程中,将上面的话说出来。会更自然,孩子的接受度更高,情绪恢复也会更快更深刻。
图片来自网络回顾复述事件顺序
最近我收到一个提问,表面看是关于孩子记忆力的,其实也有复述事件的能力表达能力,孩子兴趣点等方面的内容。是有一个爸爸问,说孩子三岁多,恐龙的什么东西记忆的都特别清楚。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就怎么都说不明白。
回顾复述事件顺序,对于小宝宝是很有难度的,他的思维认知能力、记忆力、复述表达能力都达不到。但是父母可以从出生开始就培养,对于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时间规划能力都很有帮助。
严格说起来,上一种情况,“情绪管理还原场景”是回顾复述事件顺序的一种特殊情况。回顾复述事件顺序,是指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日常都有意识地跟孩子回顾。
图片来自网络1.不同年龄的具体做法:
①0-2岁: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多向宝宝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接下来要做的事,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描述事件的发生顺序,这也是语言启蒙的一部分。
或者每天向其他家庭成员回顾今天宝宝或者其他家人一天做的事,“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今天都做什么了?”“爸爸/妈妈今天都做什么了?”这种习惯也会促进和孩子日后的日常交流。这种时候,主要是自问自答。
②1.5岁-3岁: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慢慢加上提问的互动,比方,“我们穿好鞋子了,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对,我们要出门。先穿鞋子,再拿上钥匙,然后开门,锁门,下楼。”等待一两秒,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虽然他不一定会回答。
“我们现在要去做什么?对,我们现在准备去超市,在去超市的路上。去超市做什么?挑选需要的东西。我们今天需要买什么?这里是清单,按照清单来买。选完东西,要做什么?找收银员阿姨结账。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超市,选东西,结账。”
也可以在回家的路上,洗澡的时候,或者睡觉前,回顾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一天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都做什么了?早上起来......上午......然后......午睡起来......”
③3岁+:尤其是4岁+以后,可以多引导孩子来回答问题,描述正在做的事,接下来要做的事,回顾做过的事或一天的活动。如果三岁前是自问自答为主的话,3岁以后,特别是4岁以后,可以是多提问引导孩子来回答。
也是在慢慢帮助孩子建立流程意识,做事情更有条理。有时候会说孩子做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拖拉,就是规划,或者脑海里没有想过整件事情到底是什么,也就更谈不上合理安排。
图片来自网络2.用时间和顺序的词汇以及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强调事件或活动顺序。
①词汇可以是:首先、开始、接着、接下来、然后、最后、之前、之后、第一、第二、完成、最终......
②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思考事情的细节,或者回忆发生过的事。“你刚刚摔了一跤,摔得很疼,你还记得摔跤前你在做什么?你能跟妈妈说一下你刚才是怎么摔倒在地上的吗?”这其实也是帮助孩子在还原场景,缓解情绪。
发生冲突后,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帮助孩子回顾刚刚发生的细节。“刚刚你看到小汽车没有人玩,你就想把小球放进小车里。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小朋友看到了,他就走过来推开你。因为他不是不玩了,而是去远一些的地方拿小球去了,而你并不知道这一点。小朋友推开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对,你很生气与不理解。那小朋友看到小汽车你在玩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受?他会觉得有人在玩他在玩的小汽车,他也很生气。那下一次有小朋友推你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你要大声告诉他,我正在玩小汽车,你要等一下,等我玩完了再轮到你。对,因为你告诉他你的想法,他就会知道你为什么在玩小汽车了。像这一次,其实他还在玩,那么他就可以告诉你,他正在玩。这样你们两个人就会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不会两个人都认为是对方在抢玩具。这就是信息沟通。”
图片来自网络解决冲突
解决冲突有六个阶段,其中有两个阶段会用到问问题的方式。
1.第三阶段:来龙去脉
先帮助孩子平复情绪,等到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可以引导孩子将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这种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在帮助孩子重新梳理刚刚发生的事。可以用问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梳理,“刚刚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要什么?”
这严格说起来,也是属于上面“回顾复述事件顺序”的一种。是特殊的情况,发生冲突的时候,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A“我在玩小汽车,他一把把我推开了。”
“他一把推开了你。”简单重复孩子的话,会引导他接着向下说。专业术语叫做“内容反映”。
B“是我的小汽车,是她来抢我的。”
“哦,你说是你的小汽车。”重复孩子的话,不给于评判。
A“不是的,我玩的时候,小汽车没有人在玩,是他过来推了我,是我的小汽车。”
B“我在玩小汽车,是我的小汽车。”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你们两个人都认为这辆小汽车是自己的。A玩小汽车的时候,确实没有看见你在玩,所以她才会玩起来。你那个时候在干什么呢?”帮助孩子澄清问题,确定细节。
B“我去捡小球了,我想把球放到汽车里,这里没有小球了。”
“哦,你去捡小球了,就离开了汽车。刚好她走过来,没有看到人在玩,她就以为没有人玩这个车,她就开始玩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你想玩这个小汽车,你一直在玩儿。你也想玩这个小汽车,因为你看到的时候,这个小汽车是没有人在玩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图片来自网络2.第五个阶段: 解决方案
帮助孩子理清楚事件的具体矛盾点以后,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而且在提解决方案的时候,对于三四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不仅是因为自己提出的方案更容易接受,也是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的步骤。“所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孩子没有方案,父母可以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这个解决方案是......你能接受吗?”然后问孩子。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说出来听听。”孩子每提出一个方案,就问双方:“这个解决方案是......你能接受吗(可以吗)?”
解决方案的背后,是孩子心理需求被满足的过程。所以,有时候,解决方案怎么都不满意,就要考虑孩子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那我们来看一看,你们的需求是什么?”有时候,孩子自己清楚自己的心理需求,有时候,可能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那么,也可以从孩子提到的解决方案里,来回推孩子的需求,然后帮助孩子表达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虽然是三种具体的应用场景,情绪管理的时候还原场景、回顾复述事件顺序、解决冲突的时候弄清来龙去脉和提出解决方案。但三种场景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回顾复述发生过的事情,也就是现在很流行的复盘。
当孩子在事后,总是这样被引导去积极思考或者去积极疏解发生过的事,第一对于孩子的情绪调节好,第二也是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思维模式,不断用问问题的方式去反思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关键问题的意识、能力和意愿。”
父母通常和孩子沟通时,会采用灌输教导的思维模式,“填鸭式”,给孩子没完没了的讲道理。这样是不利于孩子进行深入思考的,更不要说帮助孩子处理情绪了。父母通常采用的方式,更多还是“上级对下级”的方式。
但是问问题的方式,是平等的方式。同样,要注意不要把询问变成“质问”,注意语气!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