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自己

作者: 小明明的叨叨叨 | 来源:发表于2019-03-03 22:45 被阅读24次
    这是萌子有话说的第157篇日更

    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但現在才了解,在我内心深处有一泓我永远都处理不了的泪水......

                                                                                                                   ──欧文·亚隆,写于85岁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欧文·亚隆的自传《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1931年出生,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心理治疗师排行榜中位居第四,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存在主义疗法的代表人物。

    对于这位著作等身的心理学大师,我有很多好奇。《成为我自己》一书出版于2018年,我想知道,一位87岁的老人,会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我也同样想知道,他如何看待自己?哪些事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是如何走上心理治疗师之路?又是如何开启书写心理治疗小说的旅程?心理治疗师和作家这两个职业给他带来了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欧文·亚隆的世界。我发现他异乎寻常的坦诚,他毫不避讳谈论自己的缺点、自己的痛苦和迷茫。他也喜欢分享生活中的细节,他甚至将自己喜欢拿生活小事赌上两把,以及在参加禅修班期间做春梦的事情写出来。我并不会因此看轻他,反而觉得有血有肉的亚隆医师既真实又可爱。由此我发现,人们不会因为我们身上存在着瑕疵而不接纳我们,不接纳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读完全书,我选取了几个关键词。这几个关键词,足以回答我对欧文·亚隆的所有疑问。

    一、童年

    作为移民,欧文·亚隆从小生活在一个治安极差的街区,父母开小杂货店维持生计,生活困窘。父母为了他的安全,尽量避免他外出。他唯一可以去的地方,是离家几个街区的图书馆。童年的欧文·亚隆,是极其孤独的。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照料,他只能靠大量的阅读消磨时间。

    在欧文·亚隆的回忆中,童年是阴暗的。混乱的街区,杂乱的小铺子,暴躁的母亲。

    在自传中,欧文·亚隆描述了自己在蜜月旅行前的心理状态:

    “在外表看,我一切顺利,娶了我心爱的女人,进了医学院,在各方面都表现杰出。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从来不曾安顿过,总是缺乏自信,始终不了解自己焦虑的本源。我隐隐约约感觉到,童年伤我甚深,我觉得自己没有归属,相较于别人,自己既没有价值,也不值得受人看重。”

    看到这一段,我被欧文·亚隆的自我袒露深深的打动了,原来青年时期的亚隆医师,也曾长期在无法自我接纳的漩涡中打转。

    我也曾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中挣扎,最近几年才稍稍缓解。然而,我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仍然无法坦然接受自己,仍然对自己十分苛刻。看到这段文字,我竟有种被疗愈的感觉。

    自我接纳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重要一课。我们是否接纳自己,与我们获得了什么无关,只与我们看待自我的方式有关。李安在接受鲁豫采访时说:

    “其实不管你多成功或者多不成功,最终还是你自己怎么样审视自己。我得了奥斯卡奖,可我还是觉得不对。这种功成名就,还是没有消除我那些阴影。我也可以不得奥斯卡,我自己把这些阴影消解掉就可以。”

    以前的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在升职加薪或取得了一些进步时,总是觉得还可以做的更好。也时常觉得自己混的不如朋友们,失落感总是萦绕心间。后来我才明白,即使我取得再大的成就,我仍然会觉得自己混的不够好,因为我的眼睛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总是盯着那些比我好的人。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自我认知模式,我怎么可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这些年来,自我接纳成了我最重要的课题。在蜜月旅行后的人生中,亚隆医师逐渐消除了内心的阴影,生活的平静而满足。我期待着能像亚隆医师一样,带着阴影继续生活下去,在生活中疗愈自己的内心。

    二、母亲

    无可否认,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或者说,我们的双亲塑造了我们。如何看待、处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相比于懦弱的父亲,强势的母亲给欧文·亚隆的影响是更加深远的。在成长过程中,欧文·亚隆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他的母亲是一个很不容易亲近的人。她并不懂得去赞美别人,经常挑剔欧文·亚隆的所作所为。有几年的时间母子二人虽然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却几乎没有什么交谈。母亲甚至会把父亲心脏病发作的死因归罪于他。对于和母亲的关系,欧文·亚隆一直耿耿于怀。回忆起母亲,他的心情是复杂的。

    即使是八十岁高龄,欧文·亚隆仍然经常梦到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章中,亚隆医师介绍了他写《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的前因后果。

    在《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一书中,给我印象极深的是这样一段描写。在欧文·亚隆的梦中,年幼的欧文在游乐园的过山车上,当他从人群中寻找到母亲的身影时,忍不住挥舞手臂,大声疾呼:“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

    从梦中惊醒,亚隆医师回忆着自己的梦,他惊愕不已:“难道他一生的奋斗,竟是为了向母亲证明自己?”这或许也解释了,不管他现在多么的成功,自己的作品如何的畅销,他总觉得自己缺少成功的根基,他仍然对自己成功中的某些部分感觉虚无缥缈和不安。

    “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在多少人的内心深处,终其一生,都在问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曾多次听到朋友们说,等我赚到xx万/月,我要给我爸妈看看我的工资单;等我到了xx级别,我第一件事就是让我爸妈知道。在他们饱含期待的向我诉说的时候,可能他们自己都未曾发觉,他们的内心住着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

    三、爱人

    欧文·亚隆的妻子玛莉莲在他的人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15岁就与玛莉莲相识,从此相伴走过了一生。欧文·亚隆视玛莉莲为良师益友、人生伴侣,他无法想象没有玛莉莲的人生,自己将会是什么样子。在《成为我自己》这本书中,欧文·亚隆多次提到玛莉莲对自己的影响:

    从十五岁起,我就拥有了玛莉莲,这天大的幸运我始终未敢忘记。是玛莉莲,提升我的思想,督促我上进,做我的榜样,教会我知道感恩、懂得放手,知所奉献,无愧于心。

    整个高中时期,我们形影不离,每天一起吃午饭,从未漏过一餐,每个周末相聚。我常常这样想,我的人生岁月,在认识玛莉莲之前,全然是黑白的;自她进入我的生命后,彩色渗透出来。

    我的导师,那就是玛莉莲。我的直觉告诉我,她是特别为教化我、提升我而出现的。啊,这个女孩,我钦佩她,我爱她,无以言喻!

    玛莉莲是一个温暖、开朗、聪慧的人,她的阳光、温柔抚平了欧文·亚隆的童年创伤。她与欧文·亚隆一样酷爱阅读和写作。她不仅延伸了欧文·亚隆的阅读边界,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也是他作品的第一位读者,甚至曾担任他的编辑。

    玛莉莲激励着欧文·亚隆,同时她自己也是一位极有成就的学者、作家。

    由此我想到,一段稳固的情感关系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或许我们能在欧文·亚隆和玛莉莲身上找到答案:

    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他们尊重彼此的期望,他们认为爱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是给予,不是迷恋。爱情中的两个人,随着时间的变化都会产生改变,只不过像跳舞一样,时而你快两步,时而我快两步。爱情并不只是两个人之间彼此来电,坠入爱河。在生活中永远要尽力的为彼此带来更多,才能维持长久的爱情。

    四、作家

    欧文·亚隆在医学院就读精神医学,并由此走上一条学者和心理治疗师之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他是如何开始通俗小说的创作的呢?

    我想这一方面归功于他海量的阅读,另一方面归功于他丰富的心理治疗临床实践。欧文·亚隆从阅读中获得灵感,从实践中搜集大量素材,加工、打磨、润色,直至作品成型。

    当谈及《当尼采哭泣》一书的创作时,欧文·亚隆提到安德烈·纪德的名言:“小说是可能发生的历史。”欧文·亚隆一方面惊叹尼采的智慧,另一方面怜悯尼采的孤独。“要是有个人能治疗尼采的孤独就好了”,亚隆这样想。“但是为什么不可能呢?尼采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洛依德的年代,心理治疗正在萌芽。为什么不可以来一场尼采与医生的谈话治疗?”于是,欧文·亚隆的小说初见雏形,主人公为尼采,以及佛洛依德的老师布雷尔。在《当尼采哭泣》中,尼采与布雷尔治愈了彼此,他们各自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如尼采所说:对人生有一个“为何”的人,再多的“如何”皆不足为惧。这个”为何”,就是我们自行赋予人生的意义。

    另一本让我觉得诞生过程十分有趣的书是《日渐亲近》,这是一本书信体小说。是欧文·亚隆与金妮合著的一本书。在治疗金妮的过程中,欧文·亚隆要求金妮在每次心理咨询结束之后写一份总结,把接受咨询时她没有以言语表达出来的情绪和想法写下来。同样的,欧文·亚隆也要做相同的事情。心理咨询进行一段时间后,他们再彼此读对方的总结。

    可想而知,这造成一种罗生门的效果。虽然欧文·亚隆与金妮共度了心理咨询的时光,但二人对这段时光的感受却大相径庭。欧文·亚隆觉得自己给金妮的诠释既简洁又精彩,对金妮极有帮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金妮对欧文·亚隆的诠释完全不在意,反而是对相处的细节印象深刻,比如欧文·亚隆称赞她的穿着、教她如何放松等等。对此,欧文·亚隆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是多么有趣的体验。我用欧文·亚隆的这段描述来解释我的人生,对于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感到释然。为什么那些我认为并没有太多接触的人会对我印象深刻,为什么我认为美好的回忆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感同身受,为什么我觉得关系要好的朋友却并没有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为什么我觉得关系并没有太亲近的人反而对我很友好。原来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多感受上的偏差。

    由此我想到,如果我把对《成为我自己》这本书感兴趣的部分写下来,寄给欧文·亚隆,当他看到我的信时,他会怎么想呢?他会惊讶读者关注的重点,与他想表达的重点是如此迥异么?这会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五、死亡

    在《成为我自己》这本书中,欧文·亚隆多次谈到死亡。作为一个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他认为存在主义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死亡,解决好“死”这一课题,才能解决好“生”这一课题。

    书中提到了很多死亡,父母亲的死亡、姐姐的死亡、至交的死亡、人生导师的死亡、癌症治疗团体中病人的死亡。这些死亡,让他震撼,也让他焦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尤其是当我读到这样一段的时候:

    在临床诊疗中,我常叫病人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想象线的一端代表他们的出生,另一端代表死亡。我叫他们指出自己现在在线上的什么地方,并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随后,我自己做了这个练习,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我清晰的意识到,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中段,时间已经不多了啊。我没有时间再糊弄自己。我无法说服自己再去过我不满意的生活,也无法勉强自己再去做我不感兴趣的事情,人生只有一次,如果凑合了事,该有多遗憾啊!

    人的一生,如同莎士比亚《麦克白》中主角所讲的一段话:

    生命呀,只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舞台上的戏子,一时昂首阔步,一时唉声叹气,不一会儿就没了声息。

    而关于癌症病人团体治疗的内容,最让我震撼。因为我读到一位癌症病人的感叹:“真可惜,居然要等到今天,等到自己的身体被癌症搞得千疮百孔了才知道如何去生活。”

    中国人极其避讳谈及死亡,尤其是青壮年。然而我仍然觉得对死亡的讨论是有意义的。直面死亡的恐惧,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如何更有意义的过完这一生。人生既然只能活一次,就要活得充实,即使是死,也要少有遗憾。如同乔布斯所说:“如果今天是你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你还想做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么?回顾你的人生,这是你想拥有的一生么?”对死亡的探讨,意义就在于此,找到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活出真我。

    五个关键词:童年、母亲、爱人、作家、死亡。孤独的童年,纠结一生的母子关系,相知相守的爱人,不断探索的作家之路,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叩问,这就是人生,有爱有痛、有笑有泪、有奋斗有迷茫、有幸运有遗憾。我们的一生,不过是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不断前行的旅程,在挥手作别前,用一段故事温暖人心。

    在这里,和萌子一起探索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为我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lv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