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云蒸,柱础润
柱础,作为中国建筑的基本构建之一,清代称之为柱顶石,俗名又叫做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
柱础的功能有三:其一是将柱身集中的荷载布于地上较大的面积;其二柱础既可防潮,且高出地面,可免柱脚腐蚀或碰损;其三是装饰作用。
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营造法式》
作为承载柱子压力向下传递荷载的建筑构建,柱础的尺寸决定于柱子的直径。一般来说,柱础的边长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柱径相同。
大木作
在结构上,除了圆柱形和圆鼓形柱础,大部分柱础都是由顶、肚、腰、脚四分部组成。
础顶:柱础顶部与柱子过渡交接、上承荷载的部位;础肚:占于柱础的上半部,是整个柱础最富趣味的地方,也是柱础主要的雕饰表现所在,显现柱础个性、划分柱础类别的位置;础腰:础肚之下做收缩的部位,反衬上段凸出的础肚;础脚:柱础最下与地面接触、将荷载传往地面的部位,比础肚窄,比础腰宽,外形上通常与上段的础肚保持一致。
图片来自网络,分析自制随着朝代的变迁,制作和雕刻工艺越发精美,加上承载了宗教、民俗、审美等一系列的文化因子,使得柱础的形制和雕饰越来越丰富。根据形式来划分,可将柱础分为十几种。
1.覆斗式柱础。覆斗式柱础的上下底面是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侧面是四个等腰梯形,形似斗口朝下放置的栌斗,故称覆斗。覆斗式柱础中有一种形制特别的几型柱础,它是在覆斗式的基础上,通过雕刻使柱础成为一种具有四条腿的“几”,并在几的每条腿和两腿之间雕刻植物、动物。 2.覆盆式柱础。柱础呈盘状隆起,就像是倒扣的盆子,所以称为“覆盆”。覆盆式柱础多与莲花型纹合用,称作覆盆莲花或莲花覆盆。还有一种素覆盆,即不在柱础上不施雕饰,在宋代属于低等的柱础形式。 3.鼓式柱础。鼓式柱础因造型似鼓而得名,又称鼓蹬式、算盘珠式柱础。鼓式柱础从明代开始多见于家境稍殷实的富户家,是民间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柱础样式。 4.鼓镜式柱础。鼓镜式柱础采用鼓镜柱顶,曲线类似抛物线,以鼓镜上面做定点,徐徐收杀至柱础的边缘。原是素覆盆柱础的变形,在宋代属于低级柱础。 5.瓜楞纹柱础。瓜楞纹柱础是在柱础表面雕刻出瓜楞纹的柱础,瓜楞纹既是柱础表面的一种装饰,同时也影响到了柱础的平面形状。有些瓜楞纹柱础因为表面有瓜楞纹作为装饰,就不再雕刻别的花纹图案,而有些瓜楞纹柱础还会另外在表面雕刻其他纹样作为装饰,以使柱础形象更为优美。 6.宝瓶式柱础。典型的宝瓶型形体细高,瓶颈处比柱子还要细一些,看上去脆弱、不稳定、易倾覆。改良后的宝瓶式变粗、变矮许多,看上去更近似于盛水的罐子,稳定性也增强了许多。 7.兽形柱础。顾名思义,整个柱础就是一个兽的雕塑。兽形柱础以狮兽最多,另外还有卧象、卧羊、蟾蜍、龟、翼虎等。 8.四方形柱础。柱础分成四面,呈正方,在凸出的四个面上,作图纹雕饰。另有一种“圆弧四方形”的柱础,其形状是在原先垂直的四个面,作圆弧形的变化。 9.六面/八面形柱础。上段呈正六/八方形,通常在面积相同的每个面上,施以图纹装饰。多有束腰,在下段常作六/八方形或圆形的柱脚。 10.复合式柱础。由多种不同的简单造型组合起来,成为新的柱础样式。譬如圆鼓与基座、圆鼓与覆盆、基座与覆盆、八角形与鼓形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特殊的形式,展示如下。
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屋顶、墙柱、台基三个组成部分,柱础位于柱和台基之间,是衔接两个部分的结点。不仅承载了隔潮和传递荷载的功能,还使台基和柱之间的交接在视觉上更为顺畅。
柱础虽然是柱的附属构件,但外形上是独立的。它的装饰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展现出屋主人的情操和愿景。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第十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