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9日发起重起WorkFace杭州到3月30日第一个UTalk诞生,经历了一个为时一个月的U型旅程。而每一步,也是一个mini U型过程。
U型旅程:一个从自我到生态的进化之旅U型理论发端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由奥托·夏莫博士创导。我喜欢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西合璧,简单实用。对于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导航系统。
为何重启WF杭州?首次接触WorkFace是在2015年。喜欢WF的一个原因是说不清它象什么,就像我们说不清美塔的“企业炼金术”是做什么的。我的看法它有点象是创业者的一个教堂。你可以去朝圣,只不过这个圣是你自己。它又象是一个容器,或炼丹炉。而我认为它需要炼金术才能成为真正的熔炉。
我们去做了几次与创业相关的分享,为创业者画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也从中获得能量。
因为忙于研发自己的“炼金术”对杭州WF有一段时间没有关注。直到有一天,被群里象野草一样蔓长的各种广告所“激怒”。于是决定做一个农民,去耕一耕这爿有点荒芜了的土地。
共同启动我以一个老Facer的名义发出了一个共同重启的邀请。我能感知到一些老facer有和我一样的意愿。我不知道谁会来,来几个,但我喜欢这种不确定性。
令我感动的是,3月9日晚的聚会不是开了多少脑洞,定了什么计划,而是来了18罗汉。皓石一如既往地扛着相机,菜菜小敏视觉支持,沙浪兄设计并带领了整个聚会的流程。这是一个用行动做的宣告,一个觉察,一个开始。
我汇集了部分活动照片,做了一个“4D记录”,可以上“土豆”视频搜索关键词“Workface 杭州”。
共同感知,深层聆听接着分别在3月16日和3月23日进行了两次聚会。这两次来的人比较少,每次只有4人。发生的事情也比较有意思。
第一次是个聚餐活动。做旅游出身的召集人规定8人成行。我对这个前提不是非常认同。于是我自己决定,即使一个人也没有响应,我也要自己去“吃一顿”;第二次聚会“召唤”也是一样的决心。我相信,无论是实践WF“三所有”原则,还是“聚沙成塔”的“美塔精神”,或者是U型变革,必须从做好自己开始。
两次聚会相同的部分,都讨论了为何社群处于一种“颓废”趋势。根本的原因是多数人急切希望在社群里找到自己所需的外部资源,包括“干货”;而对向内挖掘自身的资源,似乎是吃饱了饭才去做的事。在经济活跃、创业气氛浓厚的杭州,更有这样的特点。
我们尝试在聚会里加入一些U的元素。第一次做了一个“案例诊断”,并展开了一个“反思U”;第二次做了一个深度聆听,并对“召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以下是对召唤力的一些认识:
1、召唤力是我需要的,也是每个创业者的必备之技。无论是吃顿饭,还是卖产品、找合伙人,甚至引入投资,都离不开“召唤力”。
2、召唤是在动荡、复杂、模糊和不确定的时点下,看到了未来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听见生命在召唤着我去做什么;
3、召唤力是能够调动出听众大脑中的图像(召唤愿景)和让听众去行动(召唤行动);
4、召唤要喊到你的心里去(参考泰国神曲:Calling to your heart)。
5、我自己的召喚力不足,但可以让你有召喚力。
在行动中设计、塑造 UTalk原型荣哥也批评我召唤力不够,于是亲自出马,用U235之力轰炸出了一个“未来首席”。
“未来首席”吴丽莲是参与重启活动的一名Facer。在荣哥的召唤下,自告奋勇来做分享。
小李子建议在“十问”之前,做个线下访谈。我想刚好做个U型感知之旅。于是又在群里喊了几嗓子,招募做感知之旅的伙伴。诺布和嘉诚了报名,但嘉诚路远赶不上,只得诺布一人。
U型感知之旅有一套指引原则和流程。本来应该认真学习一下,但时间紧,与诺布沟通后,达成共识:保持好奇。
空白画布和乾坤袋 团队共塑未来 原型感知之旅本来的目的是让去访谈的人突破固有模式,去聆听自己、聆听他人和聆听未来。我们的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目的:把U型聆听带入组织中。
我带了两个工具:一个是空白画布(我称之为“无字天书”),另一个是原型袋(我称之为“乾坤袋”)。
我们听到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但真正打动我的是,是拥抱聆听的同理心练习和看着团队进行原型塑造的环节中,未来首席们脸上展现出来的笑容。
直播十问我们对十问的形式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以前都是在群里用文字形式进行。这次大家一致赞同用直播的形式,虽然说也没做过。
效果怎么样?虽然比不了什么网红,但采访人和被采访人鲜活、真实的表现,足以打动自己。
UTalk这是一个雨夜,报名群里有30几位,多数人却不约而同的没来。等待了多时,六个人开始一个戏剧性的深度对话之旅。
一旦围圈而坐,对话开始,好象有魔力一般,每个人都放下了等待时的焦燥、目的和外表。前面就像“等待戈多”,“美好”并没有来。但真正的美好才刚刚开始。
这才是一个像样的UTalk:
真实、富足、自然、独立、完整。
快结束时,小明教练带着大家做了一个正念练习。最后盼盼说:这一刻,才是真正的自己。
视觉记录:彪哥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