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宝藏节目《了不起的匠人》。这是优酷几年前的综艺节目了。它聚焦一群手艺人在工业化时代的坚守。第一季中,每集每个人物各有闪光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宝岛陶瓷匠人田承泰。
他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四十岁之前,他一直经商,由于缺乏经商之才,他不得不放弃了。
坚持十几年的道路并不适合自己,想想是挺悲催的。他此后的选择颇有意思。妻子对他说,你把山上的泥土变成陶瓷,行不行?这不需要经商才能。于是,他花两年时间学习制陶技术。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他年过四十转行,自然有说不出的艰难。此后,又花六年时间研制柴窑。柴窑,就是用木柴作为燃料的窑,效率低,远不及烧煤。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柴窑了。每次烧窑,要四天四夜加柴,不得休息。直到六年后,他已经四十八岁了,他的陶器终有有了销路。他对妻子说,你的店可以关了,以后换我来养你。
看到此处,我泪如泉涌,可以想象这个中年男人有多么艰难,卑微又无奈。四十多岁的男人要依靠妻子养活,尚不知前路能否成功,心里压力一定是极大的。她妻子说,那是一段黑暗的岁月。
他诠释了什么叫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陶器甫一问世,便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岛内柴烧界唯一能进入拍卖会的现代陶器。
他的陶器大多呈现灰色、褐色,那是泥土原本的颜色,展现了大自然的质朴无华。他喜欢不规则型,陶器有时凹陷一块,器型通常是不平整的且粗糙的。在看惯了平整光滑精美的陶瓷后,我被这种朴拙之美深深打动了。我甚至想,如果我日常用这样的陶器,强迫症会不会从此好了呢?既然不平整亦是美得,为何我要事事追求规则和秩序,使自己身心疲惫,看不到大自然的美好?
然而柴烧是很辛苦的。四天四夜,温度从开始几百度到一千二百度,要不断加柴,到最后往往累得虚脱,但不能停止。封窑后要等七天时间才能开窑。
田承泰是幸运的,在不惑之年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许多人终其一生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做着不适合自己的事业。其实大部分人皆是如此吧,没有选择的资本,更缺乏选择的勇气。比如我,年近知天命,不幸失业了,怎样才能冲破人生困境,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我很困惑。
有人说,如果周围的人都觉得你疯了,那么你就离成功不远了。的确,近乎疯狂的执着,再加上天赋,才能找到成功的道路。正所谓不成魔不成活。不得不承认,没有成功,是因为我对自己不够狠,耽于安乐太久了。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持之以恒方有收获。马伯庸写《长安的荔枝》初稿,仅仅只用了十一天。他竟然平均每天写七千字以上!而我,每天七百字都困难。所以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往往只看到成功的光环,却看不到成功背后的艰辛。
如果让我每天写七千字,真好比上酷刑了。但马亲王说他写得很爽。我细细思索,他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自然是不觉得辛苦。这恐怕是我一生难以达到的境界了。
自负,但不负内心。匠人,更是犟人。这句文案获得很多人点赞。田承泰和其他匠人们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只是他们对喜欢的事分外执着,对认定的道路一往无前绝不退缩。如果能从事喜欢的事,比如制陶、写作、绘画或摄影,全身心投入,努力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即使不成功,同样是可以称赞的吧。
网友评论